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生物的特殊产物.是课堂教学的特殊催化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富有情趣的教学.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可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语文是有生命的,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要积极营造利于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相互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我接手了一个“特别”的班级。家人和朋友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学生能你的话吗?你能‘震’住学生吗?”所谓“特别”,是这个班的学生调皮得出了名的,任课老师们无不头疼。我自己却不怎么担心,因为我为这份工作准备了一个法宝--情感交流,我相信这个法宝能让我在这个班级立足,相信这个法宝能让我从容面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困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照苏氏的理论“情感血液”“沸腾”,当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知识才能打入其长期记忆库,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苏氏所说的“情感”之“血液”才是“沸腾”的,理方能达心,知方能入脑,如此的教学境界,方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语文学科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恢弘的知识空间区别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其深远的影响延伸到学生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他们终身的生活质量。学科的性质要求我  相似文献   

7.
卧佛在西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  相似文献   

8.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教师要将热情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很好的沟通,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讲给教师听,才能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师生之情的交融。以下就几个侧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交流艺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是在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语文教学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陶冶学生。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功能,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语文教学要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营造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只有既关涉学生的“知识世界”,又关涉孩子的“生活世界”,进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孕育出孩子们的七彩生活。而这些,就需要创造和谐空间,关注教学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问题,在真诚对话中突现情感的力量。笔者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围绕孙中山、姐姐、妈妈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引导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创生了一个强有力的“情感场”。一、与姐姐聊天,在对比中萌发情感冲动姐姐是课文中的对比人物,学生只有认识姐姐,了解姐姐,感受着姐姐的快乐,抚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能走进孙中山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效地阅读。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问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2.
“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是新课标给语文教学的定位。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的培养。苏露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飞扬于课堂上呢?下面我就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教学即交流,没有课堂交流,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而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相对传统的“独白”“封闭”式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单向的,而对话教学模式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具有“沟通性”和“互动性”的,是以师生的情感、认知建构为其本  相似文献   

14.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理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语言的教学之外.我们要努力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日益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互动式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从而师生间达到共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并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很多专家的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批改也是如此,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情感投入。教师只有在作文批改时动之以情,学生才能从教师的作文批改中晓之以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学习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教学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学习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教学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跳跃的时候,知识就会融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活动,营造良好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双方心灵产生碰撞,确立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彼此情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让语文教学能理之达心,听之顺耳,知之入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然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作用。那么应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