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采用访问法、调查法等,分析《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两年多来各段位人员特征及实施现状,探讨今后实施对策。研究结果:武术段位制主要依靠行政(各级体委)方式运作,实施武术段位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习武者技术、理论水平提高,同时也存在高段位人员职业分布不平衡,中段位评审标准各地差异较大等问题。建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武术段位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习武者的“需求”实施段拉制。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国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发展,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推广,2011年决定以建设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进而开展武术运动传播发展工作。那么如何传播发展武术段位制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作者基于营销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段位制传播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广大习武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武术段位制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种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在国际上的普及,促进武术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将于2003年8月11日-17日(在北京)分别举办中国武术段位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的,是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为了建立起武术规范的规章制度而建立的等级制度。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促使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学校,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段位制的价值与意义。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生活的色彩,更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本文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中实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平 《中华武术》2007,(11):4-6
10月7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来自各地的中国武术协会一级单位会员负责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武术管理部门、大专院校民族体育专业的负责人1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中国武术段位制与每一位习武者密切相关,这次会议受到了各级武术管理部门、武术组织和武术爱好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精武》2006,(12):59-59
李步前(宁波市镇海区陈家村万盛路):武术段位制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推行,就引发争议。实行近十年来,各方面的效果并不被人看好。首先,段位制对于武术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竞技套路练习者越来越少,民间习武者也越来越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二,由于中国武术门派、拳种众多,究竟谁能代表武术呢?是传统武术、竞技套路,还是竞技散打?都不能。所以,用一种统一的制度来体现习武者的武术水平,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其三,武术段位制本身设定上存在缺陷。本人以为,应将八段像国外武道一样(如跆拳道、空手道)设为十级。最高段位不应颁发给某一个人,只能作为象征性、荣誉性的段位。武术的修炼是永无止境的,谁都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于段位制的认识,已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实施段位制,以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标准化发展。为了和世界接轨,经过众多武术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98年开始,我国也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对于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普及和推广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中国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竞技武术是构成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的主要部分,武术“打练分离”问题在武术段位制中的延续,武德建设较为薄弱;武术段位制标准化亟待加强等等,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在武术段位制发展进程中,武术组织、传统武术传承人和国标武术之间相互联系。重视组织建设、组织领导,形成合力,传统武术、国标武术才能得以发展。注重保护传统武术和国标武术人才培养,是武术段位制发展的前提。社会武术、校园武术两者合力,武术段位制才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全面实施对促进武术运动的标准化、社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段位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武术段位制既有以考试内容系统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又有以考试标准引导科学健身和逐步提高武术水平的作用。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进校园已被各专家列为研究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武术段位制工作在新疆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进新疆高职校园势必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当中,并将丰富武术教学内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新疆武术段位制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协会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武术段位制,但近十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力度不强,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由很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对中国武术段位制产生的人文背景、推行方式、地位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与跆拳道段位制的比较,全面了解和分析武术段位制运行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发展不乐观的武术段位制给予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武术段位制既有以考试内容系统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又有着以考试标准引导科学健身和逐步提高武术水平的作用。因此,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武术教学也是必然趋势。文章以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为研究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高校武术段位制课程实施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和外部条件(机遇、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考评制度、加强段位制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段位制课程教材、统筹段位考评机构等手段,旨在为武术段位制课程在高校更好开展,更广泛地被运用于更多高校的武术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武术段位制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6):F0002-F0002
在当代武术发展中,段位制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关键词段位制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是因为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武术段位制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与自身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使其在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中继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进程中存在的"三动三不动"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外动内不动"、"上动下不动"和"心动行不动"的现象,影响了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深入开展,进而制约整个武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建议:强化监管,切实提高段位制推广普及的质量;将段位制体系评估作为武术行业领域准入机制,切实提高段位制的"含金量";建立武术段位制推广的统一战线;加强武术职能部分对段位制的深入学习和工作认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创编了武术套路段位制的系列教程并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体育院校作为推广和发展武术段位制的中坚力量,如何把这一弥补了学校没有统一的武术套路段位制空白的系列教程纳入到日常的武术套路教育课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旨在为武术段位制在体育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着重提出武术教学内容与武术段位制技术相接轨,旨在通过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来抓住中国青少年这一武术根基,服务于中小学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武宣 《武当》2009,(9):4-4
2009年第二届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试将于8月15日至19日在郑州和登封举行。 这次考试仅限申报一段至六段,有10个特点: 一、面向全球每一位习武者。 二、任何武术的拳种、器械项目,任何竞技项目和传统项目,任何规定和自选套路,任何单练、对练、对抗性项目均可参加。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武术段位制教学在中医药院校的开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所中医药院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认知和开展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武术段位制教学具有促进武术和医学协同发展,提高大学生习武热情和学习自觉,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促进“武医结合”人才培养等现实意义;中医药院校师生对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作用有着积极的认识,对武术段位制教学的发展有着乐观的前景,但是对武术段位基本知识的了解不足,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对武术段位制进行普及与宣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武术入奥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及其与武术入奥的关系,阐述了段位制标准化--体系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及作用,进而提出建设段位制标准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推动武术段位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武术段位制实行18年以来,逐渐走入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段位制的引入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加快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促进了武术的技术传播,传承了武术文化,弘扬了传统武德,也壮大了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这四个方面介绍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