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1998-2013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利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与LMDI法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分析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情况。结果表明: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负向驱动农业碳排放,产出因素和结构效应则正向驱动碳排放;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从2006年以后实现脱钩,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因此,建议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农业生产模式和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减排。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江苏省2000-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运用STIRPAT模型估算人口规模、人均GDP、能耗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对碳排放量的效应.借助SPASS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边际弹性系数.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4.05%;能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2.09,表明能耗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减量效应.最后从碳减排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模型测算四川省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应用Tapio模型判断区域内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16年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27%、1.26%;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理想状态—相对理想状态",2012年则呈现出完全脱钩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06-114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总量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河南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其农业生产中依旧存在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式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排放出大量污染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的河南省部分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和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使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使用、动物粪便排放、农药的使用等对农业生产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2)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能够抑制碳排放,对碳排放具有负向作用,但其抑制作用不明显。基于实证分析,对河南省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碳排放作为产出要素纳入江西农业生产效率的核算体系中,运用DEA模型测算了2005年2014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比较分析各地区间的生产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西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均值为0.856,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中纯技术效率已接近于最优值,而规模效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地区间的生产效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选择长三角石化产业相对集中的13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石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产业碳排放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考察期内,长三角13市石化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第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产业聚集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长三角石化产业应当通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加强政府监督、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等措施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9.
物流业作为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在国际上引起重视。IPCC法对碳足迹的测算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将碳足迹的理念和计算方法运用于物流企业,结果表明福建省物流业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以高碳能源为主,物流业碳足迹随GDP的上升而增加。研究旨在为测算物流业碳排放提供参考,提高产业的碳排放效率,即加快经济增速而不增加碳排放量,加速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对安徽省1999-2012年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安徽省FDI规模与碳排放量、安徽省三次产业FDI分布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结果发现,安徽省FDI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FDI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第二产业FDI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第二产业FDI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最后,测算了安徽省第二产业各行业FDI的碳排放效应,结果发现制造业FDI对安徽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了2008-2012年环境视角下区域中小企业能源无效率变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增长及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能源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效率低下,中西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源投入较多和污染排放较大;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分解情况显示,规模效率变动在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量计算中国1991~2008年各部门终端化石燃料燃烧的CO2排放量及其变化轨迹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将CO2排放定量分解为下面五个因素:经济发展、部门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分别考虑这五个因素变化对中国CO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08年间,中国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6.1%。促进中国CO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利用IPCC提出的碳排放折算系数测算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运用卡亚公式和完全分解模型分析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9952011年,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和人口规模,起负作用的依次是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因此减小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要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On-road vehicles are responsible for a signifi-cant and rapidly increasing portion of the air pollution in the urban areas of China due to rapid growth of motor vehicle population.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EPA) of China has identified motor vehicles emissions as the major source of urban air pollution in China (SEPA, 2004). As of 2004, on-road vehicles were estimated to con-tribute over 50% of the nitrogen oxides (NOx) to large city’s emissi…  相似文献   

15.
由于碳排放权资源的稀缺性,过高的碳排放权拍卖价格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迫使企业考虑投资以降低碳排放成本。针对低碳产品敏感的消费者建立产销模型,由竞拍企业的碳排放权需求函数在统一增价拍卖中形成拍卖均衡,以企业自身收益最大化为决策标准,给出最优减排决策。结论表明:碳排放总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拍卖均衡价格的高低,碳排放权拍卖总量的控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利用2000-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针对河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低碳理念,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模拟情形下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能源消费"煤多、油贫、气少"和碳排放逐年递增的现状,选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强度三个影响因子,构建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预测分析了在基准、低碳和协同低碳三种情形下中国2025—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情形和协同低碳情形下,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分别在2045年和2035年出现拐点;协同低碳情形是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最佳方式;在不同情形下碳排放强度虽有较大差异,但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此提出了完善低碳经济立法、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鼓励低碳工业化生产、加大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建立2000-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了解中国主要行业和省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为评估氮氧化物的环境影响和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创新要点:分析了中国主要省份产业结构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根据不同情景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研究方法:1.基于自底向上法,根据不同类型化石燃料的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结合化石燃料消耗量,建立中国2000-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清单;2.基于IPAT方程,并以中国2000--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依据,分三种情景,分析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趋势。重要结论: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是2000年的两倍:自2009年起,中国氮氧化物总排放量超过,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同,中国东部和西部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制造业、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中国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交通运输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9.7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