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道德教育精髓,自觉践行中华民族重践履、重理性、重自觉内省、重克制欲望的严格自律精神,对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具有持久的深远影响。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高度契合。朱熹《小学》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创新、内容丰富和途径拓展,强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来源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的根,深深地生长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提升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的需要;是反对"和平演变",保持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及精神价值,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有力反对"和平演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施永辉 《新高考》2007,(12):16-17
【背景材料】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推动一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细化为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8.
藏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随着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藏族人民积淀了丰厚的、极具特色的文化底蕴,而藏区歌曲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原生态唱法彰显着藏民族的劳动、生活和精神追求,该唱法对藏族现代通俗歌曲和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极具价值,因此,对藏族歌曲原声态唱法的价值研究是藏区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9.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包括文化空间中共享的认知模式、个人与集体共享的情感连接、各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等核心要素,既基于心理认同,又观照文化传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供给精神作用力和内在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叙事结构和国家话语表达体系,推动中华文化交融共生,构筑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