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世纪后期,《纽约时报》有不少关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报道。这些报道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隔一个世纪回望晚清的教育,依稀可见熟悉的影子。通过对晚清教育的回望,可以发现: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是中国文化的盲点;中国文化对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总体上说还处于无知状态。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和建设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以求实现基本观念的变革,继而采取变革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教育的生长,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以190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至今尚不足百年。中国教育的面貌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上半叶和下半叶,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教育现代化的脉络依然相连,其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问题也大致相似。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现代教育变革的资源主要有三,一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是外来的教育文化;一是自身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从这么三个层面回顾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的确是简明清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教育的生长,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以190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至今尚不足百年。中国教育的面貌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上半叶和下半叶,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教育现代化的脉络依然相连,其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问题也大致相似。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现代教育变革的资源主要有三,一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是外来的教育文化;一是自身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从这么三个层面回顾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的确是简明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教育的生长 ,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 ,以 190 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 ,至今尚不足百年。中国教育的面貌在 2 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上半叶和下半叶 ,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不相同 ,但教育现代化的脉络依然相连 ,其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问题也大致相似。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现代教育变革的资源主要有三 ,一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是外来的教育文化 ;一是自身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从这么三个层面回顾 2 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的确是简明清晰的 ,而且发人深省。一由于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现代儿童教育是儿童本位的,具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属性.中国需要一场现代教育运动,它是对蔡元培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是对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开展的新教育运动的深化.这场现代教育运动应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根源,并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现代教育为参照体系.这场现代教育运动以变革儿童观与教育观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因为它涉及中国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文化的变革,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推动学校教育文化变革,从而推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7.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正>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的大转折、大变革时期,它要实现的是封建旧中国向现代化新中国的转变,民族传统文化向民族现代文化的转变,传统的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转变。在这样一个宏阔的历史背景中,整体地探讨中国现代作家在向现代文明迈进中的文化心理,借对现代作家文化心理的烛照,透视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内核,认识新旧文化交合点上的一代中国人,这是龙泉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的发展逻辑是:现代教育与现代媒体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推动电化教育完整领域的形成。电化教育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功能的现代教育方式,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了文化生产方式和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革。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文化传统,现代设计便成了无本之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其原因在于:现代设计历史较短、我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否定、盲目西化的教育思想以及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怎样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从事现代设计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的教育传统及其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教育大国,教育传统积淀深厚。全球多元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网络等社会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促使教育传统的变革与发展。教育传统是教育变革的基础,变革则能促进传统的再发展,传统与变革二者是统一的。我国教育传统的现代性变革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一要吸收教育传统中符合现代社会与教育要求的内容;二要摒弃教育传统精神中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专制主义和宗法制度相依存的诸如功利主义、精英主义、权威主义等有悖于现代教育精神和要求的观念和思想;还要梳理教育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并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要素整合,对教育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童年是我们记忆中最温存的部分,其间充盈着丰富生动的历史意象和教育故事,是挺立于作家文本之中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和自足空间。它不仅具有每个人成长中共有的物质景观和精神映像,更拥有不同背景条件下不同家庭空间蕴藏的独特品质和文化性格。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百年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和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也经历了文学话语的转换和人文精神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与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为了满足永无止境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凭借着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不断改进和推动着传播手段的变革。教育作为人对人的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是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来实现的。因此,传播手段的变革必然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而且带来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展望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明天,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个考验民族智力的命题,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的概念,是一个维系民族繁荣的事业.教育是什么.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应该从中华民族兴衰这一维度来审视,把教育与中华民族发展联系起来探讨.在对中国之谜--历史沉疴和东方话题、革命之痛--从鸦片战争到世纪革命、现代之思--漫长且艰难的历程三个方面的教育思考中,分析教育的发展神话、现代教育的本质以及中国现代教育的教训.要推进中国教育创新,必须施行体制创新,推进教育体制的现代转型;革除科举情结,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坚持开放变革,推进教育国际化;创新课程和德育,重建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建设走过了一个世纪 ,它与时代共患难。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80年代改革开放四次伟大的变革 ,中国语文教育亦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语文教材的改革顺时代变革而变革。从 2 0世纪初语文科独立到今天 ,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 2 1世纪来说 ,一百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完全可以誉之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降,代教育日益成为中国教育历史演进的主体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指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拓展的教育形态,经过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等若干时段并变革至今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一个描述现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总体特征的范畴,是在中国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抑或中国传统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相互对待和互为比较中确立起来的.中国现代教育萌生于20世纪初年,1901年改书院为学堂的诏令、1902年的壬寅学制、1904年的癸卯学制以及1905年停废科举为制度标志.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不是某个单一制度因素所能决定的,乃是由多个制度因素合力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建基于文化,教育的变革必然涉及某种文化的变革,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革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中美基础教育的改革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只能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在学习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时,只能借鉴,而不应移植.“文化自觉”要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冷静分析和学习美国文化,反思、继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建设建设走过了一个世纪,它与时代共患难。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80年代改革开放四次伟大的变革,中国语文教育亦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语文教材的改革顺时代变革而变革。从20世纪初语文科独立到今天,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21世纪来说,一百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珂以誉之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培养现代中国人□黄诚面临世纪之交,学校教育怎么办?我们的回答是:面向21世纪,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育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是促进人的发展。前者是间接的,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