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诱发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生对教师的爱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乐于学习数学.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必须让数学学习充满着情感活动.在饱满的激情中学好数学.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史彩英 《辽宁教育》2009,(11):51-5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有47%不喜欢数学。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有能力.却少有兴趣,因此数学成绩不好。但如果教师能使他喜欢学习数学,那么这个学生就能进步。由此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种享受。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当今有一部分数学教师总是说,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为何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为何一部分学生总是对数学无兴趣.成绩停滞不前呢?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一是该生数学基础太差:二是不用心去学,贪玩.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三是缺少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没有激发出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三点.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参与数学学习。全面参与数学学习不仅包括学生在听课、讨论、作业、实践活动、课堂表现等方面积极的行为投入,还包括学生合理的认知、积极的情感等方面良好的心理投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投入往往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的心理投入往往容易忽略。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用积  相似文献   

5.
李红莉 《考试周刊》2012,(17):77-78
习惯往往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较为优秀,反之则不然。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之路上,会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掘其中的魅力,无法自主地探寻数学的奥秘.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教师要美化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美感.以数学美感为基础进行课堂引导与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欣赏、探究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教师有必要将美学课堂引入数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应用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数学文化传播,增强素质教育内涵,实现数学文化育人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数学文化美感课堂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新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领会到教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8.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帮助学生重新起飞的开始.学生往往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教师,更不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就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越困难.因此,教师要关心和理解学生,平时要常找他们交心,多给他们一点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科一直在小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看法是:学数学很繁琐.内容枯燥无味。因此.在各个班级中往往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作业更是无法按时完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运用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或正误的“最高裁定者”,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教学活动中要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诚的启发者。笔者在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刘霞 《甘肃教育》2008,(7):49-49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华罗庚先生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关注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状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鬼盎力,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如何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我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学习数学遇有困难,成绩不理想,从而导致了这些学生怕数学、厌数学的情绪倾向,成为“差生”。所以,如何让这些“差生”克服心理障碍,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与自信,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模仿,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7.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孩子学习的三大主体,教师要及时地联系家长.鼓励家长多多地赞美学生.要注意三大主体的和谐.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数学学习要进行合作,教师要抓住机会.在合作中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做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帮助他们打好小学数学的基础。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数学学习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脱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在长期的学校学习中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意识和动力.如何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怎样高效率促进学生学业成长?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改进数学学习的方法,必须提高教师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并拓展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数学教师差不多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道难题在课堂上怎么讲也不能使学生明白,有时只怨学生不喜欢动脑筋,恨不得发明一种灵丹妙药让他吃下去变成聪明的孩子.其原因往往是由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得法,学习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能帮助我们如何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作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并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