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研究》是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赵耀锋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是作者历时八年不断进行打磨的一部力作,是自80年代文化热以来,从“历史一文化”的角度作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又一成果。该书立足于文学本位研究,运用“以史证诗”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产生的文学背景,并从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文学理论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以新的视角对《文心雕龙》研究所作出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2.
从《文心雕龙》的“文”的观念与模式、辨名析理的方法、才性之辨与言意之辨等层次,概略地讨论了《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下的六朝思想文化的关系;并从其“唯务折衷”的批评个性出发,就六朝文艺批评派别的分野、拟古诗作与文体论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物观等问题,简要地论述了《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学界对其中的文体论、创作论等已经作了充分的研究,文章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以《原道》、《明诗》、《物色》三篇为例,从“自然会妙”、“顺美匡正”、“情以物迁”三个层面对其生态美学智慧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4.
袁济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2):112-119+159-160
“文心说”是《文心雕龙》的核心理念,它投射在文原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文学史论诸方面。对于《文心雕龙》当代价值的深入开掘与传承,文心说的研究是关键。目前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与急需推进的地方,由此衍生的大学教学、中西互鉴与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应是今后“龙学”拓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6.
历来研究《文心雕龙》者,对于其所具有的理论体系言人人殊。我们就此问题,从《文心雕龙》总论、《文心雕龙》文体论、《文心雕龙》创作论、《文心雕龙》批评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辨析。  相似文献   

7.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文选学”研究曾经出现过三次关于《文选序》的讨论。这三次研讨,使“选学”界对萧统的文学思想,《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关系诸问题均大大深入。回眸这一历史,可使学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20世纪的“选学”研究作一颇有意义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便是刘勰首先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北朝时代,也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体现在这部著作中的哲学思想,则是道家思想。本文试图从“自然为美”、“创作时的神思”、“雕琢复朴与天工自然”等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文心雕龙》哲学思想的指导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文体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探析:第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首先体现在刘勰系统细致地研究、整理、归纳各类“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价值及其规律上。《文心雕龙》是我国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还表现在对语言与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表现方式层面中所呈现出的“文”的观念重视上。因此,《文心雕龙》也是我国文学语言“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本文在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理论视野上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所具有超时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镕裁》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镕是对情理方面的提炼,即炼意;裁是对词藻方面的剪裁,即炼辞。对这一篇研究中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准”说在创作过程中的位置,“刚柔以立本”的内涵和“设情以位体”的含义这三点上。本文试就这三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这些研究在继承以往“龙学”成果的基础上,又在不少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入与拓展,全文从思想文化研究、文体论研究、批评方法论研究、学术史研究、跨文化研究、言说方式研究6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予以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这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理论术语,然而其常用术语的多义性,往往给我们理解原文造成了不少困难,而准确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又是阐发刘勰文学理论思想的基础.所以关于《文》常用术语的研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在对《文》中“风”字作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语义的角度把“风”字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风貌四个方面,并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莉吉娅·弗拉季米洛夫娜·斯捷任斯卡娅(Лид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теженская)是21世纪俄罗斯新起的年轻一代汉学家,她于2015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学雕琢的思想:从〈文心雕龙〉选篇看刘勰的文学观》,对刘勰文学观做了总体论述,并对《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和哲学概念范畴进行了解析。书中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以及《总术》篇和《序志》篇做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本文介绍其对《文心雕龙》产生时代、作者身世的考证,俄罗斯国内外研究概况,《文心雕龙》书名解析,以及“枢纽论”各篇篇名和内容的译释。  相似文献   

19.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创作论"对陆机的批评散见于《体性》《镕裁》《声律》《事类》《隐秀》《总术》6个篇目,共计10次;整理并细评刘勰在"创作论"中品诠陆机的内容,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研究的必要工作,亦是考证陆机创作情况的重要内容。经研究发现:《文心雕龙》"创作论"对陆机性格与其作品风格之关系、用韵、用典等问题,持谨慎的态度进行全面的评价,材料翔实,观点公允,褒贬兼有,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文学批评态度,代表古代迄于现在,有关陆机创作问题研究的较高水平;虽然时隔一千多年,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尤其是《总术》篇对《文赋》的批评不尽确当,但对这些具体的意见,我们一方面不应过于苛责古人,另一方面也应对我们以今衡古的眼光,保持必要的谨慎和应有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