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登上了文学的舞台,成为影响一代诗风的文学现象."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长期在"民间"文化掩饰下的文学惰性,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学时代.更为重要地是: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五四"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个体意识"的重新觉醒,个人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它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它自身的现代性。它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现代思想去理解认识文学,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评价现实与历史生活,以新的审美理想去引导文学的发展,以新的形式去表现对象,因而现代文学的成就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现代文学终于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位置。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从与文学的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关系的确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任何文学离开了人民,都将使文学的生命之光黯然失色;任何文学理想都不同程度地要反映出与群众的关系,只不过有的明确直接,有的不明  相似文献   

3.
"王朔现象"在文坛被广泛重视,而这又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流行关系密切.本文就从"王朔现象"入手,分析一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反思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传统观",即"传统是一种没有创造者的创造性".在这种新的研究视野中,初步讨论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五种小说类型在诗学上与文学传统的内在关系,从而揭示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内在复杂性以及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5.
将当下的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中观照,前者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损:首先是缺少博大、深刻的思辨与思想.19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在摆脱了"宏大叙事"以后,就一窝蜂地转入"小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和世俗化写作,而很少有作家从"普世价值"的立场追问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其次,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明显有一种"写实化"倾向,将文学等同于个人传记,陷入个人化和私语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想象与虚构的乏力.当下中国文学的这种弊端其实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来一直以抒情文学为主体,中国文人所擅长的是品味的细腻与表意的含蓄,他们擅长在短小的篇幅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生各种境遇中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用最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直缺少像<神曲>、<浮士德>这样深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作品,同时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想象与虚构也一直显得比较拘谨.而"五四"以后,当中西文学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领域中形成一种"竞争"以后,中国作家就处在了一种明显不利的境地.中国作家审美体验的敏锐与细腻得不到充分展现,而思辨与想象的薄弱却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中国文学缺少"大思想"、"大想象"的作品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自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起,新型传播媒介就极大地影响着文学表达,并改变着文学的审美品质。现代文学就是一种传媒文化场上的审美现象,当代文学也被传媒所牢牢控制。1990年代以后,新兴电子传媒的出现,再次让文学这种古老的审美形式面临着新的激变。对于这种传媒语境下的文学的本体变化,以及它与周边文化场的关系,学界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刘文辉教授的新著《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人民出版社2013年)就系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且富有革新精神的乡村文化人,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蓝图中,其社会理想之一,就是把知识分子变成"新农民".中国知青运动,就是他这种革命思想的极端体现.他的时代,是一个幽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语境,呈现了一种大宅院的后花园状态,这个花园是建立在文化废墟传统废墟之上的.毛泽东时代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端.新中国的知青文学始终没有走出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荫庇,前知青时期、知青时期以及后知青时期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浸淫于毛泽东思想和主义之中.毛泽东既然影响了一个时代,自然也就深刻地不可改变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家,包括一个时代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无处不在的文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开始便倾向于一种抒情性文学。作为这种文学的创造者,评论者,古代文论家不可抑制地打上了"主观"的烙印,在此过程中,直觉思维便贯穿了整个的文学活动过程。本文试从文章创作与鉴赏两方面来解释直觉思维的应用并阐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培养这种思维。  相似文献   

9.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然而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反相成",这种理解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误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失去了本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与道家辩证思维的对比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顾裕非 《文教资料》2009,(12):80-81
本文主要论证了"大团圆"情结这种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学叙事作品中的表现,并重点分析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种种"圆满崇拜"现象,以引起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理性精神误读,使得中国现代作家在反传统道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两难境地.由此而带来的道德两难现象反映到文学上,首先体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服膺现代道德时对传统道德的不自觉认同.这种认同使得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个体在突破传统道德藩篱追求现代道德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道德的羁绊.处于两难困境中的道德主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向传统道德的回归.这一方面体现为"为母爱回归"现象,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对传统道德的礼赞和自觉重建传统道德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翻译活动属于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文学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气韵"理论与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作为文学翻译理论而用于评判文学作品译本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性灵论文学思想传统开始于魏晋,成熟于晚明,复兴于清代的袁枚。性灵论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真实、个性和趣味立为文学生命之本,反对复古、格调与诗教,代表着中国"诗言志"传统发展的另一种方向。在与性情论文学思想传统的对立与争执中,性灵论把文学从压抑的语境和复古的空间中解放出来,赋予文学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中国古代表现性文学才有了真正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对变文的源和流概而言之有三:外来说,本土说,合流说.通过从传统文学对"变"的解释看非佛教变文及从经文和"变"的关系看佛教变文的论述,证明变文这种体裁源于中国本土文学,形式多样是题材不同而非体裁之异.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西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中产生的中国新文学,当它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传统文学的遗产,全身心地拥抱西方文明的时候,一个根本性的焦虑就相伴而生:新文学的"主体性"何在?换句话说,新文学想要摆脱"姗姗学步"或者"牙牙学语"的状态,大踏步地向前,面向全世界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首要的是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新质"。这种新质既迥异于传统文学,又与他国文学有着本质差别。正是这种"新质"方能确立新文学的"主体性"。对这种"新质"的追寻、探求与创造,既是"五四"一代先贤们的焦虑,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文学理想。这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诸种文学样式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最少受到外来影响,被称为"国体散文".在华人散文中,对"茶"的书写为其他文体所罕见,可谓达到极致.本文力图通过对"茶"与"散文"关系的多维度考察,揭示"茶"与"散文"之间互为依存的形神关系,提出文学体裁本身也有独特个性,当书写主体与文本体裁的内在气质达到某种高度的和谐统一时,被书写的主体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就得到最大化的彰显.文章进而从外部环境探讨了茶散文的盛衰与中华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岭西五大家"之前,清代广西散文创作亦有佳作,其中蒋励常的散文暗合桐城文派义法.开启了桐城文学在广西的自发创作.这种文学现象说明了当主流文学的创作主张符合时代环境需要时.地域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会自发地附合上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20.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