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满铁成立时 ,日本政府确立了以大连为中心发展满铁事业的“大连中心主义”的方针政策 ,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东北和推行“大陆政策”的需求。“大连中心主义”的实施 ,提高了南满铁路和大连港的竞争能力 ,实现了满铁垄断性质的经营。满铁的高额利润是经济掠夺的结果 ,从而造成中国人民的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满铁。表面上,满铁的设立是为开展铁路经营活动,掠夺东北物资,但实际却远非如此。事实上,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大陆政策”的急先锋,在整个侵华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国策会社”它所带有的政治色彩是浓重的,而绝非一般的单纯的殖民机构。本文拟通过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政治活动,对其职能和性质加以深刻剖析,以再现日本侵华之史实,并以此警谕后人。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在加紧侵略中国的进程中,就在中国东北策划并实施了长达20年之久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移民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仅次于战争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其动因、进程、侵略特点和危害方面着手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文化掠夺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时对中国的图书文献进行了疯狂的掠夺。1986年8月17日原满铁大连图书馆馆员青木实在日本《赤旗报》上,首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满铁大连图书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它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既定方针,是积极推行其基本国策“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满铁调查部是日本侵华机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专门收集情报的调查机关。它从日俄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十年中,在日本侵华史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它的性质、作用和特点加以粗浅的评述。一满铁调查部的设立满铁是日本于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侵华机构。它表面上以营利公司为名义,实质上是地地道道的侵华机关。它是由日本政府设立,经营铁路和矿山等企业,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之一,在中国东北地区获得高额利润。但是这种客观上的营利不是日本设立满铁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它作为实行“大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在我国东北进行殖民掠夺而建立的日本官办企业,但同时它又代表日本政府掌管着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殖民大权."满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历史是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一个部分.另外,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满铁"的若干特点也正是日本资本帝国主义若干历史特点的反映.一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中东铁路南端支线.为了利用这一铁路进行殖民掠夺,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以经管南满铁路成了当时日本统治阶级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现任职于大连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冷锦绣所著的《"满铁"图书馆研究》详述了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的弱化东北人民爱国之心的阴谋——"文装的武备",成功阐述了"满铁"图书馆历经的沧桑路程。该书史料翔实,采用丰富的中日文资料,为我们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残酷罪行提供厚重的历史材料,填充了对殖民时期东北的各图书馆及文化侵略研究的实力,揭示了"满铁"图书馆在殖民文化统治中的核心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日本殖民者占领大连后,满铁充当了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急先锋。满铁出于掠夺中国资源、倾销商品和获取暴利的目的和需要,在大连实施扩建港口和开放的自由港制度,两项措施同步进行,使大连城市发展迅速。大连港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遭受奴役、屈辱和被掠夺的过程。大连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和特殊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0.
“大陆政策”是本统治集团制定的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侵略政策,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总方针。这一知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多次出现,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它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相似文献   

11.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中日两国交流、对抗日益频繁,尤其是国力对比发生逆转,国人的日本观不断演变。江南士绅徐兆玮生活的时代恰值近代中日关系巨变时期,在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日记中,留下了有关日本的大量文字,为考察其日本观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甲午战败,使徐兆玮等一代人日渐警觉,并反思日本成功之道以寻求应对之策。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加之清末新政的推动,向日本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徐兆玮前往日本留学,在比较中接受先进文明陶染。此后,日本侵华野心不断凸显,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江南的种种暴行亦见诸于徐兆玮的笔下。其个人生命史中日本观的演变,亦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奉张崛起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奉张集团的早期发展,获得日本大力支持。张作霖随着实力增强,与日关系趋于紧张,彼此呈现一种双重面相,而非单一地张"亲日",或日本支持张,双方关系充满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15.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其说是日俄两国武力、国力的较量,毋宁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争斗。这场战争向人们昭示:西方主流文化统治东方的格局在20世纪初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日本为首的东洋文化将主宰东亚。这场战争使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梦想变为现实,为日本在这个地区张目自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加固统治地位创造了机遇,更为日本构筑区域性殖民文化框架搭建了平台。加速日本全社会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日本资本主义推向了罪恶的顶点———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组成了中、美、日间不均衡的三角关系。日美之间是同盟关系,而中日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就一直是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日本是中美两国交往中都可以借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和日本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体现了其日本认识。周作人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的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认识显示出文化批评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擅长从国外尤其是西方先进国家吸取文化精髓的民族,这一点体现在语言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日本与西方各国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有人说,当前的日本是一个外来语泛滥成灾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般日本人的普遍想法,也是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感受。  相似文献   

20.
彭文平 《教育科学》2012,28(3):74-79
国际教育援助是日本对外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援助理念来讲,日本认为教育是一项人权,援助教育可以削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实现人类安全,接收教育援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应依靠自助。日本对国际教育的具体政策主要是:将基础教育主要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看待;对于高等教育,则主要通过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且援助的重点从专业技术转向管理。最后,日本国际教育援助的区域重心已向非洲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