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凡治匈奴史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匈奴诸部王的问题。匈奴诸部王,是匈奴单于借以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支柱,代表单于在各地行施政权。因而匈奴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都与诸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匈奴诸部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是匈奴政权的历史比较长,这期间有发展,有变化,总形势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政权各部分的变化。领土的发展,使诸王增加;单于统治中心的转移,诸部王的辖地也跟着转移;单于政权分裂,从而引起诸王的并列等。二是匈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匈奴兴起后,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汉后期,曾一度纵横漠北二十载的匈奴郅支单于,终因其缺乏战略眼光,没能看清历史进程,违背人民意愿,以其落后、脆弱的奴隶制经济的匈奴割据政权与先进、强大的封建制经济的西汉王朝顽固对抗,加上统治政策失误,而归之败亡。  相似文献   

4.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它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制政权。这个政权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91年,存在了三百年左右。在匈奴政权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和中原发生关系,而且与西域的关系也很密切。  相似文献   

5.
回纥建立政权之前的宗法统治形式是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炽“三位一体”的结合,西迁回鹘在唐末五代之际建立政权以后则过渡到宗法封建制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乘.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自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起至匈奴西迁(公元九十一年,永元三年)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  相似文献   

8.
匈奴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为多种崇拜。匈奴有巫师,行军作战,必先占卜吉凶,并作巫术,驱邪避恶,加害仇敌。匈奴神化王权,宣称单于为天神之子,匈奴宗教虽较原始,却已成为匈奴游牧帝国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0.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乌孙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月氏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男权社会把女性"女性化"为被动、内向的客体和他者,同时赋予男性主动、外向的主体优势。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违背人性的"男性化"的过程也使男性受到损害。曼斯菲尔德关于女性的一些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沦为他者和客体的过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了男性在男权社会的隐痛。  相似文献   

16.
游牧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游牧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处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模式。而游牧民族在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智慧,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而这些可供现代人类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反映游牧文化的词汇数量大、使用频率高、语义内涵极为独特,常用的畜牧业词语中牲畜名称极其繁杂和丰富,对各种文化事项的命名中常冠以各种生物的名称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到秦汉,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婚姻观念、男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而引起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父系制社会取代母系制社会、适应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保障及伦理规范的熏陶以及变革中所谓的“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易经》虽是中国古代占卜的工具书,但在筮辞中记录了有关战争的内容,为后世研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军事思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 ,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 ,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 ,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 ,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该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