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在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既不同于以往的匈奴政权性质,也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具有自身特点.该期匈奴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除汉人之外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吸收汉民族表层东西多,重封建礼法制度、文化建设而轻经济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林于教授近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一书中关于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为“奴隶”说进行讨论。作者对《新论》中提出的两个主要论据,即一个是“没于左贤王”,一个是“赎”进行了分析,认为蔡文姬为“奴隶”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关于匈奴人的社会文化的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然而由于视角和评价尺度等原因,使得这些记载存在偏颇。匈奴人的价值观和国家观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匈奴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构筑了匈奴的社会文化。正确认识匈奴社会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族群关系史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都有启迪借鉴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政权组织形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核心部分立法、司法、行政等要素之间以及公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问题,其要旨在于哪个部分的权力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或者国家权力如何组织,决定整个国家权力的运作及其过程。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的匈奴,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力量大为削弱。但是,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西晋王朝的日益腐败,匈奴人的不断内迁,给匈奴的再次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晋后,匈奴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由工农苏维埃制度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古代匈奴人不存在任何社会制度”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具体地论述了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历史状况,指明了匈奴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代匈奴人存在任何社会制度”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具体地论述了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历史状况,指明了匈奴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略谈匈奴族的发展、壮大及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载着秦汉建业的《史记》、《汉书》里,在记载着两汉时期的河西发展及敦煌开拓的史料中,都不能木涉及到匈奴族的发展、壮大以及这个强悍的民族由盛而衰并最终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不能漠视北匈奴在被迫西迁之后又在异地休养生息而再度发展壮大并重新史诗般地崛起于东欧的历史。而匈奴族历史的发展脉络问题和北匈奴的归宿问题,又时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疑点。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在敦煌自西汉建郡已近二千一百年的时候,也应该再度关注这一问题了。因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一、匈奴族的兴起与其发展的脉…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匈奴势力在漠北草原崛起,与中原封建王朝相抗衡。伴随着双方实力强弱和统治集团态度的变化,既有流血战争,亦有和亲睦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过程作初步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五个历史时期秦汉政权对匈奴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蔡文姬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yong)之女,写有《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历次并税改革最终都陷入了“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当代中国要避免费改税之后陷入“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现代农村税收制度和廉洁高效精干的农村政权。  相似文献   

14.
匈奴帝国发生在公元前60年之大内乱与分裂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内讧,在匈奴民族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论著对匈奴国家之解体这一重要事件均有所表述,却失之简略。笔者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将匈奴大内乱与分裂过程确定在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51年之间,将这一过程分为握衍朐鞮擅立、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对立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并不只限于传统的“五单于争立”之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研究的不断深化与研究视角的下移使得苏区史研究呈现出由“泛化”转向“专化”的趋势,有关苏区政权的研究堪称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与往昔纠缠于红色政权思想理论、政权性质及其组织形式、选举制度与廉政建设等宏观性问题不一,县级,特别是乡、区级基层苏区政权问题成为时下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6.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沮渠蒙逊立国沮渠蒙逊,临松(在今甘肃张掖市南)卢水胡人,卢水胡为匈奴支裔,在匈奴政权中有左右沮渠的官名,蒙逊先世曾担任左沮渠,所以就以沮渠为姓氏,其家族世代为豪门望族。  相似文献   

18.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9.
赫连夏是中国历史上由铁弗匈奴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基于民族特性、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手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冶炼铸造、木器加工以及皮毛织造等方面。赫连夏的手工业是其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进行军事斗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关于著名诗人蔡文姬的生平,《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失之简略,有些问题含糊不清。一九五九年,在讨论《胡笳十八拍》的时候,郭沫若提出:(一)她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右贤王去卑属下的匈奴人虏获的;(二),到南匈奴后,她作了左贤王的王妃;(三),曹操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将她赎回的;(四),她回来后根据记忆录写出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余篇。从那时以来,郭氏的这些看法,一直被一些人视作不刊之论,在报章上、书刊里,经常加以引用、发挥。那么,郭说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到处引用呢?我以为大可怀疑。本文就想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郭说是否经得起史实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