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具有全局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大学是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技术更迭的重要技术技能支撑。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立足一流学科、创设一流专业群、构筑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进一步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有利于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形成扎实牢固的"塔基",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体现为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机制、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其动态调整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4.
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指国家运用公共权力建立诸多治理大学发展的制度规范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的能力。当把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置于历史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国家通过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理念和高等教育"后发国家"的实践不断地奠定、积累影响大学发展合法性的根基。从"重点大学"到"双一流"的演进过程勾勒出了一幅"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大学发展制度的权力上行图,寻构"绩效合法性"成为理解大学发展中国家能力演进路径的重要线索。然而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却使大学发展日益背离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重审大学发展逻辑的回归也许才是"双一流"政策应有的制度思维,或许国家只有在"无所为"的时候才能有效地寻构"绩效合法性",才能真正地达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统筹"双一流"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西部地方院校因其办学水平及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办学活动。西部地方院校需要参与"双一流"大学建设,这既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实施的需要,也是这类院校自身发展水平、自身比较优势及地方政府外驱推动的需要。从战略发展角度来讲,西部地方院校需要采取变革理念、提升质量、凝练学科、寻求政府支持、面向实践、创新制度等措施参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并赢得新型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我国"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有很多契合点,大学科技园可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与推进成果转让、继承创新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出现在多个国家的政策议程之中,德国和法国分别推出"卓越计划"和"卓越大学计划",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德法两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始终伴随着政策争论,其中共性政策争论体现在资金的可持续性、科研的重视程度、地区均衡、学科均衡、怎样看待大学排名、大学管理改革、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关系等方面。借鉴其经验,我国要坚持推进"双一流"建设并以之带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注重均衡建设和协调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驱动力加快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正确评价导向。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战略将会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应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地方高校应该从"一流"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特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学校全面综合改革,以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大学以实力、贡献和声誉等为核心指标在历史竞争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它具有区域性与类型性的双重特征,它的形成离不开"追求卓越、个性发展"的大学发展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与科学研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还需要借助于现代大学制度来经营大学。我国"双一流"建设需要遵循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发展模式;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突出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在发展中的优先地位;构建宽松高效的人才成长机制与学术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经济待发达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采取何种路径高质量组织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以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X大学为例,介绍了“双一流”建设5年来,学校组织路径和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历程,总结出“双一流”建设从行政力量主导学科群建设,向专家主导一流学科内涵建设,再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四大”建设的演变逻辑。提出未来经济待发达地区高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强化顶层谋划,厘清发展阶段和主次矛盾,因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需求导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改革,主动由“管理”向“治理”转变,提升治理能力;要统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做好"双一流"建设工作,必须厘清3个问题:谁需要"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什么关系?谁来建设"双一流"。推动"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大学管理改革。具体来讲,要实施战略管理,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重大成果导向的科研机制,以及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的提出,旨在提升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对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校正,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相契合。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社会、教育,都起引导作用。世界一流大学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而且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而建成的。在当前"双一流"建设中,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目标应该体现多元化的选择,促使高水平高层次大学、普通高校和应用型大学分别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然的内生特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世界一流"目标并行不悖,"中国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理路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大学的"分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的行动逻辑反映在他们的"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中。"大学作为服务站"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的现实主义态度,具有实质合理性。地方政府以数量化的目标定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行动坐标,寄希望于通过大学和学科的排行榜来引导及规范"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形式合理性。在"双一流"建设的行动路径上,地方政府基本选择了本土化的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以创新制度安排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行动坐标和逻辑起点之间存在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这将会影响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绩效,最终影响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旨在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流大学以一流学科为基础,根据我国高校整体情况、经济多元化以及政策扶持等,提出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和区域一流三个层次,形成我国不同层次高校差异化特色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和学科建设水平。大学英语虽非独立学科,但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整体办学和学科建设中均应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首先简要分析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然后着重讨论大学英语有"责任",也有"理由"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最后,文章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化自信具有耦合关系,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而文化自信又在"双一流"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文化自信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重要来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指引,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教育本质出发,将政策、国际发展和"双一流"有机统一,形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在以人为本、质量为重、制度为新的价值取向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将以人才培养为前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为定位,以结构优化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勾勒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985"工程和"211"工程虽带动不少顶尖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让其面临不少困难:身份固化问题、竞争缺失、教育经费分配不公等问题。建设"双一流"大学,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破除高校的身份壁垒,消除高校的身份固化;把绩效当做杠杆,以效率作为目的,促进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与量的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