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怎样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有人甚至当了拳师,并不提倡不下功夫练拳,而是练习单操手的“太极动”或“站桩”。我不反对练习单操手和站桩,因为这是一顶辅助练功活动。但是,太极拳的功夫是每天循规蹈矩认真练拳得到的。很多身怀绝技的人都  相似文献   

2.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3.
问:太极拳怎样分段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分段练呢?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工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锻炼手、脚、…  相似文献   

4.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5.
话说太极腰     
宛生 《中华武术》2001,(4):34-35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向拳友们讨教。  相似文献   

6.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手去完成,如伸手提水壶,而思想是在水壶上,手伸出时是一种习惯本能。如果加以分析,动作的过程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反而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用力的方法。练太极拳时和上述的用力方法相反,思想在身内,手伸时要腰部先动,然后依肩、肘、腕、手的先后次序动,而不是手部先动。用力也比日常生活中小得多。因此,练太极拳要改变用力的习惯,重新学用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必须是最轻的。这是很多人不容易理解以至学不好太极拳的主要原因。拳论“用意不用力”。练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若真不用力,哪里还是…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在我国练太极拳的人群中,老年人占多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突出,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唯一“法宝”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起了种种变化,练拳时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客观条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因方法不当出现不良后果者有之,“捅漏子”“出岔子”“吃苦头”者也有之。  相似文献   

9.
时下中老年人健身热潮波及全国,凡有“晨练点”的地方,就有练太极拳的,凡有太极拳就有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已在练拳群众中普及,但其健身功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教学四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促使学生尽快熟练的掌握太极拳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采取科学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授课。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先练“走”后练“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进退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屈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先练“走”,“走”即为步法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步法包括前进、后退…  相似文献   

11.
余有拳友,练拳与教拳有四十年,在他所在县城颇有名气与影响。余因与其偶遇,非常高兴地问:"还在练拳与教拳吗?"他沮丧地说:"没有了。"这出乎余之意外,于是惊问:"为什么?"他说:"单鞭下势打不下去了。"他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一个太极拳训练的一个大题目:实用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呈现衰老状态,诸如柔韧性差、精力减退、耐力减弱等。练太极可以延缓衰老,但不可能阻止衰老,太极拳大师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2.
练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体用兼备。什么叫体用兼备呢?即练架子为体,推手为用。对于修身,很多练拳的人都能做到,但如何做到“运用”呢?我认为练太极拳第一要开发智能,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去。第二要用在祛病延年上。第三要用在防身技击及艺术技巧上才是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眼法为眼的使用方法。太极拳的门派很多,对于眼神的训练各说不一。陈家认为必须注视中指尖,而杨家、吴家则认为注视食指和大拇指尖。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练拳时目光随动作移动,有助于调解视神经,而且可以进一步完成练神、意、气的功夫。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可摧。养生之人不但不发劲,而以此劲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与六神合为一体,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眼法的规律:1眼随手转,手眼相随。太极拳的眼法一般向前平视,同时随身法、手法、步法的变化,顾盼两手中主要的一手,当手达到定点时,眼神要领先达到定点。2顾盼全面,眼似…  相似文献   

14.
吴冲锋 《精武》2008,(6):58-58
桩步又称桩动,也有人叫“站桩”,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这句谚语,形象地指出了桩步的重要性。太极拳常用的桩功有浑圆桩及夹马桩。浑圆桩适宜于老年体弱者或慢性病患者,当然身体强壮的人作为保健或练拳的基本功也可以,但年轻力壮者练夹马桩进步较快。  相似文献   

15.
初学太极拳者在练拳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有几天练起来感觉相当“顺”,然而过几天又感觉非常“不顺”,四处不得劲。这里所说的“顺”,就是指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气路顺、架势顺、心情也顺等,总归就是有兴趣,兴致高,越练越想练,以致欲罢不能。遇到“不顺”时,则心烦气躁,甚至中途停下来再  相似文献   

16.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17.
我学练太极拳33年.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练拳前是个多病患者.有肺气肿、胃病、脱肛、胃下垂、神经衰弱等病,据医生们说.这些病是不容易康复的,特别是肺气肿,根本好不了,可是我通过多年来打太极拳.不知不觉这些病都痊愈了。同时还推迟了我的衰老,有人叫我“年轻老汉”,这就是锻炼的结果。我自己也觉得不像78岁的年迈人,总有充沛的精力从事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8.
高壮飞 《精武》2006,(4):60-60
经常有老年人练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病变,这是因为练拳不得法,不了解人体结构,使膝关节长期处于不符合生理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状态,从而使膝关节受损。如果练拳时一味求架子低而过度屈膝,就有可能造成半月板的损伤。要想使膝关节不受损伤,弓膝屈膝的  相似文献   

19.
李正 《武当》2014,(8):23-24
俗话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它强调了练功的重要性,但练套路和推手本身也是练功。不过,在太极拳修炼的整个体系里还有专门的功法训练。其中的“静功”、“桩功”和“行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简化太极拳的练法要点1.1练好“站桩功”武术具有“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百练不如一站”的经验总结。“站桩功”是拳术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既有稳定身心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它既是入门的功夫,又是达到高深层次不可缺少之练功手段。所以,学练太极拳首先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