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尤其是气氛活跃的课堂,出现"意外"的频率会更多.这些"意外"处理不好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处理得好,就会让"意外"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生长点,从而迸发出学生的智慧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机智而巧妙地处理这些"意外",把干扰因素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把"意外"生成融进  相似文献   

2.
阳超 《江西教育》2011,(12):36-36
<正>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相互碰撞、探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课前没有预料的"意外"。教师如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处理这些"意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处理不好,让课堂逊色;处理得好,令课堂生辉。笔者曾听到一  相似文献   

3.
沈艳 《广西教育》2013,(1):16-16
我们的课堂教学时常会出现"意外",对于这些突发情况,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巧妙化解。如果教师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视而不见,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累及课程进度,使整堂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师个人的威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处理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处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要把握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4.
左晓红 《教师》2014,(6):102-102
课堂中的"意外"随处可见,但并非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圆满地处理好。如何解决"意外",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值得教师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循境直入、化解"意外",巧妙迂回、摆脱"意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给教师们一些启示,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机智,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张琴 《教师》2012,(36):70-70
课堂之所以引人入胜,充满魅力,是因为它永远都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在等着我们。所以有人说:课堂是意外生成的集散地。而这些意外有的是学生生成的,有的是教师自己不经意间生成的。面对这些意外我们是"顺水行舟",还是适可而止,有时还真不是一笔就可概括的。不久前,笔者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意外。授课结束时,本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害怕出现意外,因为他们担心处理不好影响教学进度,有时还给自己带来难堪和尴尬。殊不知,"意外"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巧妙地处理这些"意外",就能变不利为有利,而且能够生成课堂的精彩!一、幽默机智——立足"语文"巧化解"意外"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产生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资源。它转瞬即逝,形式多样。不论是对是错,都是学生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在灵动的数学课堂中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往往在一些老师眼中成为课堂的绊脚石,其实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前充分地把握教材,设定好课堂的教学目标,储备多种教学方法,就能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分析教师如何善待"意外"、巧妙处理"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让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精彩。1.善待"意外",拓宽学生思维"错误"也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提是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智慧地处理。在面对突  相似文献   

9.
杨昀 《成才之路》2014,(8):57-57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学生方面会出现游移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了“意外”。出现这种“意外”现象怎么办呢?一些年轻老师开始时会惊慌失措,继而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来,把学生再引入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地利用这“意外”--课堂生成资源。其实他们在教案编写时就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旦发生了“意外”,他们就会把这些“意外”当成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料,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巧妙地驾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适时地引导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课堂事件中教师能让意外化解为不意外,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技巧和成熟的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环节的调整,将此课堂上发生意外事件顺利解决,并且抓住了难得的教育契机将课堂教学进行了升华。由此可见,能把紧急状态处理好,需要的是教师课前的预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充分的自信等。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发问:我们有可能不让此类意外发生吗?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活动的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教师有视而不见,或抑制学生的"脱轨"言行;有视为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这些意外虽属细节,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些教学意外,在其中渗入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老师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能按老师铺就的轨道走,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但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的,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科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意外”。有的老师在面对教学“意外”时措手不及,有的老师却能自如地处理好教学“意外”,甚至使之成为精彩的生成。高明的教师往往有预设“意外”的意识,并事先设计好处理“意外”的多套方案,使教学“意外”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刘永文 《山东教育》2012,(10):44-45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等,它经常造成课堂的意外。这种意外有时会令老师措手不及甚至尴尬,但这种意外又是学生的一种宝贵经历,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平和、理智地看待这些资源,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课堂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出现“意外”是教学常态.对这些“意外”,只要我们能冷静看待、灵活处理,就能利用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完善知识、发展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15.
<正>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体两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精心的预设,从而使课堂的生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可是,在教学中总有许多的"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外",我们的预设就需要重新整合。究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技术性、操作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堂意外是一种常见现象,哪怕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节奏,或许会让教师措手不及。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回避这些课堂意外时,如果能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转换教学方式方法,巧妙应对课堂"意外",把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讨论思考的机会,这样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生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课堂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多、合作探究多、问题情景多……这些特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但也容易出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和"错误".这些"意外"和"错误"就是新课程催生出来的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生成性资源.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呢?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可以视为师生间的口语交际。这种交际,有时会遭遇教师预先料想不到的意外情况。这些"课堂意外"处理得当,能够化消极为积极,收获"意外"的硕果。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可以视为师生间的口语交际。这种交际,有时会遭遇教师预先料想不到的意外情况。这些"课堂意外"处理得当,能够化消极为积极,收获"意外"的硕果。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相互碰撞、探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课前没有预料的“意外”.教师如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处理这些“意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处理不好,让课堂逊色;处理得好,令课堂生辉.笔者曾听到一堂教者巧妙利用“意外”,激化“意外”,化“意外”为精彩的公开课,最终使课堂大放异彩,赢得满堂喝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