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读孔子与孟子。感受迥异。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有弟子三千,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2.
卜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学问最渊博的学和教育家,他西河设教五十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教育事业,“六经”是他教学的主要内容;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以致用,培养治世的人才是他的教育目的。子夏不怀学派偏见,首开儒法兼容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位于江汉平原北端,大洪山南麓的湖北省钟祥市,抱汉江,控荆襄,素有长寿县之称。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吹不去钟祥“三台十八景”悠悠往事。斜阳草树,掩映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及弟子宋玉当年登临“兰台之宫”的遗迹;寻常巷陌,人道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著名诗篇的胜地^^在钟祥确实有讲不完的名人佳话,但是,最让钟祥人引以为自豪的还是要数在“普九”大潮中谱写的教育篇章。 当20世纪的最后一缕秋风染黄江汉大地的时节,记者来到钟祥这方古老而智慧的热土。10年前,钟祥市的教育在荆州12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刘海峰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首创科举学,强调理性评价科举;自诩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主张务实渐进。他经常用“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教诲弟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为其学术准则。20余年来,因其学术上的累累成果,人誉之考试研究的“专业户”。刘海峰教授  相似文献   

5.
前年7月,在广州召开的纪念中山大学建校8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曾对我说,你们何不采访一下上海社科院的熊月之?他可是陈旭麓先生的开门弟子,学问很好。对此,我深有同感。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事历史教学编辑工作,就曾发过熊先生的文章,可惜从未谋面;说到陈旭麓先生,我多次在学术会上亲聆其卓论,学问见解令人敬佩;他的弟子如谢俊美、茅海建等也是我刊的老作者。现在熊先生的访谈录已和广大读者见面,从中我们不仅看到熊先生学问之深厚,见解之精辟,更喜陈旭麓老一代史学家事业传承有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孝在我国传统伦理和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对其弟子曾子说:“夫教,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林语堂甚至认为教育的“教”字便是从孝字蜕化而来的。(《吾国吾民》,作家出版社,169页》)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教育史中,孝道教育被认为是教育的起点与根源。  相似文献   

7.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灯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内有一颗百年宝珠,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得此灯者经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脱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洁,为世人所敬仰。有三位弟子跪拜求之,一灯大师听后哈哈大笑,他对三个弟子讲,世人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中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陋,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者,心中稍有灰尘,恰如白壁微暇,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身不损人利己,心如明镜,纯洁高尚,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所谓的“人生之灯”就是一颗水晶的心。带着这个故事,回想我孩提时…  相似文献   

9.
君子人格是孔子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设计的一种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具有上达仁义、克己复礼、慎言敏行、文质彬彬等基本特征。孔子在培养弟子成为君子时,注重让弟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三省吾身、坚忍不拔,同时孔子也很重视以自身的人格影响、教育弟子。  相似文献   

10.
李忠衡 《山东教育》2004,(19):126-127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便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墨子教育他的弟子以自苦为义,为天下兴利除害,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为兼爱天下之士,这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孟子及其弟子完成于战国中期的《孟子》一书,在传播儒家学说的同时,亦成功地塑造了孟子的教育家形象。孟子视教育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孟子亦展现出独特的教育风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涛,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15.
《管子》因系托名管仲之作,又非一时一人之笔,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管子》思想的开掘状况尚不十分理想,对其教育思想,涉及者就甚为罕见。拙作题为“一瞥”,期在引起“抛砖”之效。《管子》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问题而言,比较简略,而且除了一篇《弟子职》之外,其余都甚为零散。虽然如此,但仍不乏深刻、精辟之处。《仅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说;“凡牧民者,使上无邪行,女无淫事。上无邪行,教也法无淫事,训也。教训成…  相似文献   

16.
有幸成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弟子。并和于老师同台上课。这将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烙下最深刻的印记。而于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则给我留下了最深的思索,一节简单的课真正还原了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17.
我们都知道,《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在认真总结提炼、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旨在用精神凝聚全省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干劲,从而推动我省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同志以《六论贵州教育精神》为题,对贵州教育精神进行阐述,本刊现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教育 语录     
《小学生》2011,(5):F0002-F0002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 《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管子·弟子职》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陶行知文集·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