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惠山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及其形态转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古镇传统空间形态表现为物质空间的自然性、文化空间的自洽性和社会空间的地域性;旅游后古镇基于地方性的空间凝视、以政府为主导模式的社区改造与资本介入,以及资本与异质文化对新空间的跟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因;惠山古镇旅游空间产生的绅士化现象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统空间形态和特色的消亡,物理空间的产品化和商品化使其难以响应地方文化,文化空间的异质化致使地方转为真实与现象的第三空间,社会空间的契约化割裂了传统社区人际关系调节的感性模式;未来空间形态优化,需要新的空间调控理念作为引导,融入而非替代是空间自我的前提,均衡而非失衡是空间正义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以其开放多元的视角、杂合动态的特性以及平等包容的本质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通过解读“第三空间”的概念与特征,可以探寻将其植入区域红色文化译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第三空间”视阈下,沂蒙红色文化译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地域文化异质性凸显、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政治意识形态鲜明、信息动态对等明显以及跨文化传播方式多元等特征。“第三空间”改变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为区域红色文化翻译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文化、文学三方面分析林太乙女士《镜花缘》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可发现:其译本中的杂合是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译者诠释母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杂合形成的第三空间中得以显身,进而在译文中实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客家文化名村茶山古村为例,通过易康对茶山古村的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PRA)、转移矩阵、计算空间动态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三生”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演变过程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茶山古村的三生空间之间在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生产空间以“入”字型为基础不断扩张,生活空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增长,而生态空间则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宗族血缘关系变淡、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茶山古村三生空间演变发展的动因.(3)茶山古村在空间演变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空废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历史文要素遗失、传统风貌受损和生态失协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基于“三生”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优化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借助精彩的译文蜚声国际,与此同时离散译者的翻译研究也受到关注,地理、文化、身份等因素均不具有非此即彼理解的二元特征,这些元素交相辉映,建构了一种杂糅性、多元的翻译空间。离散翻译提供了各种文化混杂协商的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本文以空间理论视域的“第三空间”为视角,以刘宇昆译《三体》为例探讨离散译者创造译本构成的杂合翻译空间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总结了翻译研究领域中几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并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背景下,分析了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新的翻译认知模式,强调了该认知模式所揭示的翻译"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文化意义,并认为该认知模式是迄今为止翻译认知模式中的最合适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为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且具争论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此空间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的主人公莱拉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在"第三空间"中扮演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梅 《考试周刊》2011,(25):31-32
本文旨在探寻《金童》中所提倡的宗教观。在后殖民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支持下的,本文认为这个宗教观就是文化观的一个缩影,就是对文化第三空间的倡导和追寻。这种宗教观是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因此它既是崭新的,又和二者血脉相连。在剧中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杂合的宗教观,也就是一种杂合的文化观,即第三空间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强调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主动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超越原有世界观,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在缺乏文化接触的语境下,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可通过网络交互工具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城市的“三生空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15—2019年间,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层级分化严重,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各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除合肥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他各城市均处于轻微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通过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素为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多数指标分布在生产和生活空间,表明生产和生活空间是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3.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筷子与宗教、筷子与神话、筷子与生死三方面介绍了日本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筷子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第二,课程与教学不能完全适应艺术生的特点,第三,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第四,艺术生自身素质影响思政理论课的开展。为促进新时代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有以下创新途径,第一,整体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全方位促进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第三,健全思政课教研队伍建设,第四,创新艺术生管理机制,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6.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但其起源与汉族有密切的关系,是由晋、唐时期的汉人的“茶与姜桂混饮”方式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白族人民深厚的人生哲学,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茶道。“三道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神为其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7.
殷岚 《教学随笔》2007,(3):33-34
[教学词语]:混天绫 乾坤圈 [词语来源]:《哪吒闹海》(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文章改编自《封神演义》,讲述了哪吒为制止东海龙王父子胡作非为,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搅浑东海,打死夜叉,制服三太子的故事,其中混天绫的“混”为一个要求四会的生字。  相似文献   

18.
《等待野蛮人》讲述了帝国的"文明"与弱小民族的"野蛮"相碰撞的故事。故事中行政长官处于两种文化相撞时产生的"第三空间"里,并致力于协调帝国与野蛮人之间的关系。从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视角分析行政长官的形象,得出帝国拒绝使两种文化进行交流,行政长官最终协调失败,并成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教育负有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双重使命。学生是未来社会文化的承载和创新者,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空间维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理念落后、方法陈旧,造成青少年忽视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与三生空间功能关系互动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构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指标,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6、2009、2012、2015、2018年西南地区5省的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进行空间比较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生产”空间功能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为云南、四川和重庆,西藏和贵州相对较低。“生活”空间功能西南地区整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生态”空间功能区域发展水平均处于增长波动状态。西南地区三生空间耦合度在时序特征上呈现由低耦合向高耦合发展的态势,2006—2018年,西南地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由低耦合转向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