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参与立法并解释法律,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礼.引礼入律被继承和发扬得以深化发展,将法律儒家化又推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法律的成熟和完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法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立法上它上承周汉,将儒家思想引礼入刑;下启隋唐,为隋唐法律奠定了基础。文章主要说明了为什么儒家学说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仍能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伦理中,血缘群体利益对社会公共利益、个体利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既缺乏公共社会性又丧失个体独立性。"以礼入法"的法律儒家化实践,将悖论导致的专制由生活领域引向政治领域,助长了封建专制主义。儒家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包容精神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专制的封建社会环境使其和谐思想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学的主要思想,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的理论成果中,多处透露出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礼"观点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儒家"仁、礼"思想与霍布斯自然观之比较,认为霍布斯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思想较之中国儒家思想而更具有理性成分和进步因子。  相似文献   

7.
纵观儒家思想史,对维系社会秩序的"礼"的合理性的论证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儒家思想家在看到"礼"的规范作用的同时,又看到了"礼"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为缓解"礼"与"人性"的这种对立与紧张,他们从理论上做了种种论证。  相似文献   

8.
儒家色彩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诗》说是儒家色彩观的集中体现。儒家学者对《诗经》中的色彩词语释义明确,肯定了缤纷绚烂的色彩之美。但同时“以色正礼”和“以色比德”的解诗方法也表明儒家对于色彩的认识超脱了单纯的美学范畴,而更强调色彩的社会属性和伦理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学及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的礼涉及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旨在分析传统儒家礼学的形成及其社会功用,阐述儒家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如何建构传统社会秩序,并结合当代实际,论证儒家礼学对建立当代和谐新秩序的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身有着非常宽泛的涵义。“礼”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各种礼仪,后来成为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以及规制人们为方式的道德规范,最终变成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对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于儒家的“礼”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重现它所含有的最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12.
二千多年前,先秦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并付诸实践,对后来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虽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也蕴涵了现代“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不能简单、武断地将其归入“人治”的范畴,我们要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吸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3.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玄等各种思想大融合时期。在"外儒家而内释老"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极其繁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将从其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汉代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于是“礼”成为指导政治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典则,并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同时“礼”思想中维护君主权威、官僚特权及等级名份、家长制度等内容也成为这个时期立法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1-2):196-210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whether or not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that conformed to the demand for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or the system of conferment of titles that was favorable to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country into feudal states should be enforced had all along been a question of long drawn out controversy. This controversy was linked with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and with the appraisal of Ch'in Shih Huang. However, from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up to the time of Liu Tsung-yüan, the controversialists of all ages had never broken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ter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 one thousand years afterward that Liu Tsung-yüan, who was strong in the spirit of honoring Legalism and opposing Confucianism, wrote "On Feudalism" (1)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broke away from the fetters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pushed the controversy to a new climax.  相似文献   

18.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25-13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用当时较为流行的五行学说释“孝”,这使得作为儒家学说重要部分的“孝”对统治政策有一定影响,但并未使得西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而是以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治理天下。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上对“孝”的重视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孝的顺利传播。董仲舒对孝的传播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