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文“无”和“毋”,课本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意义和现在的“别、不要”差不多。“无”用作表禁止之词,通“毋”。又“勿”字也有此用法。这种意义的“毋”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其”字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或用法的归纳研究在早期虚词著作中是比较混乱的。《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归为十三种用法,第十二种是:“其,语助也。”首二例为《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功攸终?”然而第九条“乃也”中又有《召诰》“曷其奈何弗敬?”还有《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奚其”与“曷其”中都是疑问代词后用“其”字,却被分为两种用法。第十条“犹‘之’也”中有《书盘庚》“不其或稽”例,但第十二条用法中也有《召诰》“不其延”及《晋语》“不其集  相似文献   

4.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其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该怎样理解呢?这需要作语法分析。“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始见于战国文献。“无(毋)乃,在战国时代的语言中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在汉代的使用有衰减的趋势,六朝时期的口语中,“无(毋)乃”可能消失了,或者趋于消失。“无”和“毋”古代是同音字,写作“无乃”成“毋乃”,记录的是同一个语音单位。甚至同一部古书,这两种书写形式都可以出现。例如  相似文献   

5.
《论语》一书影响之大之深无辞可状,但当今社会对之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废与立。文中笔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对待《论语》应该抛弃思想工具及神圣经学的看法,仅作为生活之书来阅读,并从中体味出做人之道与法的看法,并力持《论语》不仅不能废,反之更应推广普及之见。  相似文献   

6.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三”不仅有词的用法,而且有作构词成分的用法,即使是作为词,其用法也各不相同,本对《论语》中的“三”的用法作了一次穷尽性的清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正> 读《论语》,于字句篇意偶有所得,遂作“辨惑”数则,部分已刊《孔子研究》。兹再抄出两条,敬俟博雅君子教正。 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目前通行的译本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照此理解,句中的“毋”是个无指代词。这种意见源自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工作之余常读《论语》。近几年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发现《论语·公治长》里有一段教学实录,非常具体地体现了孔子的尝试教学思想。请先看《论语》原文。下面是《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第二十六章。《论语》原文和尝试教学进行对比时研究颜渊季路侍…………………………………………交代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子曰:盍各言尔志………………………………老师提出明确的尝试题目:“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学生大胆地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独立思考,各言其志不是…  相似文献   

11.
宾语提前的句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否定句宾语提前。在有“未”、“莫”、“不”、“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宾语被提置于动词前。例如:莫之敢指。《诗经·鄘风·蝃(?)》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相似文献   

12.
杨树达先生是近代的著名的国学大师,《论语疏证》乃是其一部训诂著作。本文对《论语疏证》中引用文献时出现的一系列“见”类词进行说明,对其用法和意义做一归纳。  相似文献   

13.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课,论述了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常用介同“于”来表示;也常在动词前面用“受”或者“见”.接着有这样一段话:“必须注意,‘见’还有另一种用法.‘冀君实或见恕也’,“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这就不是被动的用法(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无疑,“冀君实或见恕也”句里这个“见”字的用法,不是被动用法;然而是否“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呢?我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5.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16.
手头有三种《论语》的注(译)本。 朱熹在《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1987年第1版)中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做如是注: [1]和者,无乖戾之心。[2]同者,有阿比之意。[3]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注一只注明了朱熹认为的“和”的否定意义,而没有肯定的内容,很不明确。大概是为了句式的要求吧,有些为文害意。若从“乖戾”的反义词中寻找,应为“平  相似文献   

17.
《下一代》2009,(10):16-17
父及之垣十:忠告而善道 《论语·颜渊》篇记述了: 子贡问友(做动词,交朋友)。子曰:“忠告(诚恳地劝告)而善道(“道”同“导”,诱导、引导、劝说;“菩道”,好好地引导、劝说)之,不可则止,毋(同“勿”,不,不要)自辱(侮辱)焉。”  相似文献   

18.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以”、“於”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它们均有动、介词用法 ;“以”字还出现了连词用法。通过对“以”“於”用法的类举比较 ,分析了二者语法功能的同与异 ,试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