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79页《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目中的“清末新政” ,建议补充以下内容 :190 3年清政府设商部 ,倡导官商创办企业 ,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于是在 190 5~ 190 9年全国共兴办了 171个农牧垦殖公司 ,这表明中国农业经济中也有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190 5年 ,清政府废科举制 ,改设学部 ,实行新学制。笔者认为 ,补充这两则材料 ,有利于学生对“新政”内容、实质、产生的影响及近代清政府统治发生的变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给“新政”以补充$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王本书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彭红春…  相似文献   

2.
清朝国旗考     
清朝国旗的制定与近代新式海军的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1862年底到1863年初,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筹建了一支由阿思本率领的舰队,英李泰国“建议采用一面绿地,有两个交叉着的黄条的旗子作为中国的国旗”。恭亲王奕訢于1862年10月“通知外国公使们说,一面三角形的黄旗,上面绘着一条龙的,已经被用作‘中国的官旗’,所以一切中国兵船都悬挂这面旗。”这种三角龙旗实际上还是船旗。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载“同治五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实际上“初定中国旗式”的年代应推前到同治元年,当时清政府并不懂得国旗与船旗的区别,故混称“官旗”。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中国使团到欧美各国。蒲安臣也自制了一面“国旗”。据志刚《初使泰西记》记载:“蒲使  相似文献   

3.
1900年(光绪26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付给各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亿8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这介数目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笔赔款通常称为“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并通知清政府乐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给中国,用于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于是1911年在北京设立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该校改名为  相似文献   

4.
1840年英国侵略者横蛮无理地挑起鸦片战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无能使中国遭致惨敗,終于1842.8.29(道光廿二.七.廿四)签訂了第一个屈辱投降的不平等条約——“江宁条約”。第二年,接着再签订补充性的“虎门条約”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10.8,道光廿三.八.十五)。根据这些可耻的条約的規定,中国除了被迫对英割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奉行“局外中立”政策的原因、该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作了探讨, 分析了主要列强对清政府“中立”的态度。由于列强不愿意打破它们在中国的均势, 希望日俄战争局部化, 从而使得清政府的“中立”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8.
段书赞 《历史学习》2004,(10):10-10
一、侵略者的贪欲是战事再起的根本原因为扩大侵略权益,1854年初,英、法、美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曲解《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的有关规定,提出允许外国人往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并可购买地产、鸦片贸易合法化、改订税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一系列无理要求,结果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三国再次提出,清政府再次拒绝,于是,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极端不义的战争”。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清政府忙于“靖内”,联军占领广州、攻陷天津、威逼北京,清政府被迫议和,1856年6月,…  相似文献   

9.
刘作奎 《留学生》2010,(5):52-53
1901年,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一项国策来加以执行,民间自费留日也多了起来,中国的留日学生数量开始激增。到日本去!向日本学习!成为一时间最为流行的口号,中国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留日潮”。  相似文献   

10.
1895年中日间签订的《马关新约》规定:由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后来,日方又向清政府勒索“赎辽费”三千万两。关于这两项费用的偿付期限,各种近代史著作的记载舛互,主要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三年内付清;一是四年内付清。究竟以何说为是?查《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马关新约》的第四款为:“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  相似文献   

11.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正处在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瓜分危机更加严重,国家民族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相似文献   

13.
1907年-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门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作为近代中日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北京条约》的内容中有“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这句话出现得比较突然,给教学留下了疑问。为什么清政府1860年才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呢?笔者对此试作补充,使学生明白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的曲折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和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广州沦陷。随即英法联军军舰北上,抵达天津白河口外,提出了各项侵略要求,如公使驻京、内地游历等,并照会清政府同意,否则将扩大战争。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习》2010,(9):12-13
必修: 1.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穿针引线】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近代被迫打开了国门,百年的屈辱,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铁一样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走上了强国之路。1.民主革命时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同外国交涉。③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⑤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在提到《中法黄埔条约》时说;“同年(1844),法国侵略者也强迫清政府在广州附近的黄埔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又增加了在五处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1987年第2版第103页)。新编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