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54-55
麦家,一年以前,在文坛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但随着长篇小说<解密>的问世,这个名字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渐渐高了起来.其长篇小说<解密>已先后获得了金芙蓉奖、四川省文学奖、新加坡华语文学奖、200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第二本小说<暗算>刚一出版,便被包裹在一片赞扬声中,小说刚一脱稿,北京亚迪星等影视公司就分别买走了其中两个人物的影视改编权,为麦家进账数十万元.因为短时间内的突出成就,在有全国108家媒体参与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麦家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评委会送给他的评语非常奇特--"从2002年的长篇小说<解密>,再到2003年的<在刀尖上行走>、<暗算>,麦家在不断强化自己智性而灵异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奇幻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奇特坚执,择善而生;故事诡秘好看,峰回路转;叙事智慧而真切,细节生动而富有诗性."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现居成都.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00多万字.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而且,以其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人性和世界的广阔、丰富.  相似文献   

2.
章佳妮 《文教资料》2008,(28):11-13
1930年前后,蒋光慈的"革命小说"在"海上文坛"蔚为流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具有先锋性质的蒋光慈小说迎合了都市消费者对于"新"、"异"审美的认同.在他的小说中,革命、恋爱和颓废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其先锋意义.其中,革命处于中心地住,而颓废和恋爱都是蕴含在革命权力话语中加以表现的,最终都指向革命.  相似文献   

3.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市井-市民-新市民,这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产物.新市民诞生在八十年代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切中这一时期城市及城市人的变化,便有了"新市民小说"."新市民小说"中的"新市民"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空前强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义;二是情爱观念令人诧异的变化."新市民小说"表现了一种对现代城市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表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姿态.他们具有他们应有的存在价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极、遁世乃至自甘堕落应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英国资产阶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与传统群体关系日益疏离.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殖民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滨逊对"家"的理解.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家"在鲁滨逊看来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他与他的"荒岛之家"又表现出了特殊的亲密.鲁滨逊所谓的"家"并不是以感情纽带定义的,而是以他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控制一切的操纵者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8.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9.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其多部作品在叙述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过程中,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跳跃性与多维性。文章探讨了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对于记忆与历史的文学再现。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僚沈葆桢早年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科举取仕后从翰林院编修到江西巡抚,曾经走过一帆风顺的仕途之路。然而值其官运亨通之际,他却选择接任在当时颇具风险的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大臣的职务,沈葆桢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不是出于什么“机会主义”,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5.
元末明初遗民刘履编有<风雅翼>,取<文选>中的谢灵运诗,对前人训释进行删补,断以己意.刘履从理学观点出发,以诗歌本身为依据,发掘谢诗符合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思想情感,对谢灵运的心性人品多作肯定,这在谢灵运接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中可以窥见其诗学观点和遗民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上泉走进中国当代诗坛,其根本驱力是建国初的音乐文学创作。在 50年代由颂歌艺术思潮的推涌而形成的音乐文化环境中,梁上泉以新诗成名的同时。也在中国当代音乐文学界崭露头角,并不断取得成就,成为有影响的音乐文学家。梁上泉长期致力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积累,广泛涉猎各种民间音乐文学样式,汲取艺术营养,并付诸创作实践,艺术天赋得以充分展现,形成了革命的政治意识与民间音乐品位牢固结合的鲜明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8.
描写大学“弊政”的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揭示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体现了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功能和批判职能。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更以形象的力量揭示了官本位文化对当代人精神的塑造和犬儒主义在中国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郑樵的小说意识属于一种书籍归类的意识,《通志·艺文略》据小说书籍的内容构成特征进行分类,淡化正统文化系统对小说的歧视排斥意识,在图书分类角度上突出小说的内容特征,净化小说分类,最终有效地达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45-48,56
刘震云是当代文坛非常活跃的作家,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充满了张力.具体讲:从审美品格上看,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统一;从叙事品格上看,是通俗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从写作立场看,是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兼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