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子自小跟我亲。不管在哪里,只要我在,他总要粘我。“妈妈说的”已成了儿子的口头禅。相对来说,丈夫在儿子心中的分量就轻多了。有时,我和丈夫偶尔相拥在一起,儿子会急急地跑来分开我们:“妈妈,你不要喜欢爸爸,喜欢我!”说着就紧紧地抱住我。一开始,我不以为然,有时还在丈夫面前炫耀:“你看,我对儿子多重要!”但时间一长,我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妙。  相似文献   

2.
大虎和二虎     
在一个大山洞里,住着一位虎婆婆,她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大虎,小的叫小虎。有一天,虎婆婆说:“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应该自己出去找食吃了。”虎婆婆说完,就把两个孩子打发出门了。天快黑了,他俩也没找到食物,觉得又累又饿,大虎对二虎说:“弟弟,我们回家吧?”说完,他们就耷啦着耳朵往回走。“呜呜呜……救命啊!”突然  相似文献   

3.
儿子要开运动会,早旱起床,吃过早餐就去了学校。我们正准备上班,仿佛听到楼下有呼叫声。仔细一听,有人在叫丈夫的名字。丈夫走到阳台上朝下一望,原来是儿子叫他:“爸.请给我把红领巾扔下来。”丈夫不高兴地照办了,转身对我说:“这孩子不像话,怎么能对我直呼其名?太不礼貌了。”我也纳闷:儿子为什么叫他爸的“大号”呢?中午,儿子回家吃饭。丈夫板着脸问道:“早上,你在楼下怎么能叫我的名字呢”?儿子怯怯地说:“我开始是叫爸爸,可是楼太高,您没听见,所以我就叫了您的名字。”“你连这点小常识也不懂:爸爸的名字是你叫的…  相似文献   

4.
儿子自幼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倍受宠爱,因此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不好好吃饭就是其中之一。常常是儿子蹬着脚踏车悠然自得地在前面骑,当奶奶的端着饭紧跟慢赶地在后面追。结果是一顿饭吃上两三个小时,这绝非天方夜谭。把儿子从奶奶家领回后,吃饭的问题,就成了我和丈夫伤透脑筋的“严重”问题。丈夫常常气得吹胡子瞪眼,又打又骂,但儿子依然我行我素。丈夫见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儿子挺喜欢甜食,于是,他对儿子说:“好儿子,今天你要  相似文献   

5.
儿子的故事 儿子从小就很淘气,我和丈夫也都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知识,所以“不打不成材,棒打出孝子”的俗话在我们心里还是起作用的。我们虽然自己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当了家长却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丈夫因为孩子淘气,只会用打骂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儿子上初中了,嘴角的茸毛越来越黑,上街挽我的手时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一天晚上,我私下对丈夫说:“儿子已经长大,该对他进行一些性教育了。”丈夫却白了我一眼,说:“孩子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就会懂。我们小的时候,有谁对我们进行过性教育?我们不也无师自通吗?再说,提前教育反倒有点像教唆。”由于得不到丈夫的支持,我只好独自“披挂上阵”,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子的变化。一天晚上,我发现儿子睡醒后偷偷地到卫生间洗内裤。第二天,我从他晒出的内裤上发现没有洗干净的精液痕迹。儿子梦遗了,性教育不能再延误!况且性教育应当选择在儿子有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孺子可教     
我儿子喜欢吃话梅,大概是我的遗传。不过我 吃完了会把核儿放进垃圾桶,这条他就没遗传到,教了好几次,可屡教不改,于是我很苦恼。 这天,我的大学同学来家玩,儿子的老毛病又犯了。 “小虎,话梅核儿不可以乱扔。” “小虎,你看妈妈把地板擦得多干净,你乱扔的话,地板不就脏了吗!” “小虎,你再这样可就不是好孩子了!” 儿子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让我气愤不已,老同学却看着我的样子乐。 “小虎,你喜欢吃话梅吗?”——“是。” “你知道话梅是哪里来的吗?”——“超市。” “那超市的阿姨又是从哪里拿的呢?” 儿子摇摇头,瞪大了…  相似文献   

8.
奶奶是保姆     
从我怀孕7个月起,婆婆就住进了我家。如今,儿子2岁了,一直由婆婆照顾,我和丈夫的一切“后勤工作”也全由婆婆包办。儿子饿了,只需叫“奶奶,贝贝要吃牛奶”,婆婆便会以最快的速度为儿子冲一杯冷热适中的牛奶,乐滋滋地递给儿子,还称赞儿子是她的“乖孙孙”。  相似文献   

9.
玉指红颜 《家长》2010,(8):35-35,49
儿子的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语文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7分。 看到这个成绩,我和丈夫心里比较欣慰:孩子平时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辅导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但丈夫拿过数学试卷后,脸上很快就“晴转多云”了。他指着数学试卷右上角的分数问儿子:“你说说,那3分丢在哪儿了?”  相似文献   

10.
记得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丈夫的姥姥就不止一次非常认真地指着她的外重孙子对我说:“她妈呀,你可是好命的,这孩子真勤谨,长大了准是把好手!”儿子如今16岁了,尽管我还没有深切体会到我的“命”如何“好”,但可以说,在现在的孩子中,儿子不算懒。而且我确信,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在我们家,儿子做家务有几个著名的“典故”,只要谁什么时候提起来,总会引起全家人一阵哄笑,也每每使我回味那些“妈妈感悟”。“不起沫儿……”不知从哪年开始,少说也有10来年了吧,我们家洗碗开始用“洁法灵”了。本来,晚饭后洗碗就是儿子的“专利…  相似文献   

11.
成熟     
三年前,她的丈夫不幸患病去世了。那时,她刚刚36岁,儿子上小学六年级。这原本是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她和丈夫感情很深。丈夫去世以后,她就将自己的感情都倾注到儿子身上。因为丈夫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儿子淘气,有时不听话,常跟大人顶嘴。要是我撒手人寰,  相似文献   

12.
傍晚时分,博柏下班回来不见儿子就问妻子,儿子在哪呢。妻子告诉丈夫说儿子在自己的房间。妻子告诉丈夫,儿子晚饭前在外面玩了半天篮球,现在正在房间里看电视。博柏马上想到,儿子肯定没做作业。妻子提醒丈夫,儿子毕竟才上四年级,他和他的姐姐不同。博柏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大步走进房间,下决心要管教一下这个只想着看电视的孩子。可是当博柏走进房间时,看到儿子沉浸在激烈的比赛里,他犹豫起来。“这是哪两个队的比赛呀?”博柏明知故问。此时的儿子,手里抱着个篮球,穿着球鞋的双脚跷在茶几上面,眼睛一眨不眨地正盯着屏幕呢。电视播放的是两支大…  相似文献   

13.
丈夫出差回来,给儿子买了一辆可拆装的电动玩具车,色彩、造型都很好看。丈夫把它组装好后美滋滋地说:“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见了一定会大呼‘爸爸万岁’”。 傍晚,儿子回家后眼就看见了玩具盒。打开,见盒子里配有小螺丝刀、小钳子等工具,还有一张汽车组装步骤说明图,就满心欢喜地问:“爸爸,这是给我的礼物吗?汽车的零件呢?”当丈夫拿出装好的小汽车时,儿子的小脸顿时没了笑容:“我不要装好的汽车,我要零件,装好的没意思……”见儿子泪水满面,丈夫一下慌了神,连忙说:“我拆了它,我拆了它……”丈夫把零件一件件装回了原来的塑料袋。 儿子接过零件袋很自信地摆弄起来,只见  相似文献   

14.
儿子六岁了,正是好动的年龄。每到休息天,儿子就缠着我们带他到附近的广场上去玩。对儿子这一并不奢侈的要求,我们总乐得答应。于是,广场上常常能看到我们一家三口快乐的身影。这一天,我们又带着儿子来到广场。儿子放风筝、堆石子,玩得不亦乐乎。忽然,儿子对广场前的台阶发生了兴趣,兴致勃勃地跳上跳下。丈夫见了,也童心大发,跟着儿子跳了起来。丈夫身强力壮,一跳就是七八级台阶。而儿子费了吃奶的力气,也只跳到三级台阶。儿子羡慕地看着,不住地拍手叫道:“爸爸真棒!爸爸真棒!”儿子又回过头来招呼我:“妈妈,你也来跳。”强不过儿子,我只得…  相似文献   

15.
儿子要参加运动会,早早起床,吃过早餐,就去了学校。我和丈夫正准备上班,忽然听见楼下有呼叫声。细一听,有人在叫丈夫的名字。丈夫走到阳台朝下一望,原来是儿子叫他:“黄斌,请给我把红领巾扔下来。”丈夫不高兴地照办后,转身对我说:“这孩子太不像话,怎么能对我直呼其名?”中午,  相似文献   

16.
当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孩子撒谎的问题而感到头痛时,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烦恼。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天我和丈夫就把“做个诚实的孩子”的思想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注入儿子的思想中,并以身作则为儿子做出榜样。在家里,尽管我的钱包到处乱放,但儿子从没有悄悄拿走的意识;儿子在幼儿园做了错事也不对我们隐瞒,因为我们从来不对他大叫大嚷的,总是和风细雨地和他分  相似文献   

17.
儿子的壁画     
儿子16个月,已经会爬会走了。为防儿子睡觉时从床上摔下来,我们的床是紧靠墙壁的。儿子的模仿力极强,看到他爸爸批改作业或是写东西,就会挤到爸爸身边,坐到爸爸身上,然后抢过笔来乱划。儿子慢慢大起来,我和丈夫合计着,开始着手为儿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世界。在我们这间只有23平方米的屋子里,儿子床边的那块墙壁,便成了我们教育儿子最理想的场所。我们用白纸将墙封成2米长、1米高的画壁。我和丈夫白天忙于上班,和儿子一起装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正读初二的儿子月考成绩不理想,吃午饭时,我说了他几句。当时,儿子一言不发进了自己的房间。我以为儿子只是如往常一样,生一生闷气便没事了。谁知,看多了武侠小说的儿子竟然留下一纸“我要离家出走闯江湖!”便不见人影了。看到儿子的留言,我一时手忙脚乱,赶紧通知丈夫,让他拿主意:“是报警,还是请亲友一起寻找儿子?”丈夫沉默半晌说:“我立即回家,你不要闹得满城风雨,等等再说。”儿子的课余爱好是上网,丈夫虽然不知道他的QQ号,但有他的一个电子邮箱,于是给他发了封电子邮件:“儿子,我知道你生气了。我们无法找到你,…  相似文献   

19.
“一山难容二虎”这是一句老话,不知是谁发明的,也没有谁去深究它是否正确,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一句“真理”,可是有一天我不满10岁的儿子却大胆地推翻了它。那天在家看电视,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句对白:“真是一山不容二虎呀。”没想到坐在我旁边的儿子却冒出我没想到的话:“一山怎么不能容二虎?要是一公一母两只老虎呆在一起肯定不打架,还能生出只小老虎,一山还能容三虎呢?”听罢这个别出新裁的观点。我简直有  相似文献   

20.
《学习之友》2008,(10):64-64
宋朝有位画家,有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有人请他画马,他就在酒好的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这位画家的大儿子问爸爸“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是,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他误认是虎,将马射死,结果只好给马主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