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陕西省83个县(市)2003—2011年经济增长的趋同状况。经济计量结果表明:考虑空间效应之前,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既不存在绝对β趋同,也不存在条件β趋同;加入空间效应之后,存在着显著的条件趋同趋势,说明地区间的空间效应缩小了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差异,从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趋同。其中,工业化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政府支出对经济趋同有正向影响,而居民储蓄对经济趋同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2):65-68
基于工业绿色创新绩效的二象性特征构建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作为地区差异测度指标,对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间、三大地区内的工业绿色创新绩效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趋同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绿色创新绩效的趋同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工业绿色创新绩效差异显著;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工业绿色创新绩效整体上均不存在!趋同,但是存在明显的β趋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实证研究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创业活跃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创业活跃度呈现不平衡性。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更显著。地区创业活跃度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高禀赋的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加大创业广度、提高创业深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3-2008年中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进一步对TFP变动的时序特征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趋同理论,深入分析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研究表明:2003-2008年我国电信业TFP呈现增长态势,其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电信业TFP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电信业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中西部电信业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中国电信业TFP不仅存在绝对趋同,而且形成东、中、西三大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国各省1999—2006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中国信息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也和我国整体同样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不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朗。  相似文献   

6.
杨广  李文秀 《软科学》2010,24(1):8-11,26
借助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210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服务业增长趋同情况展开讨论。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服务业增长存在σ趋同和β趋同;城市的市区层面服务业增长有明显领先于城市的地区层面增长的现象。进而对服务业增长地域特征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均衡增长特征,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长差距扩大具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7.
金丹 《软科学》2012,26(9):89-94
运用我国各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民间组织密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中西部强于东部,而社会信任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是东部强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色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度我国各地区1996~2014年绿色技术效率,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引入空间计量技术研究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绿色技术效率水平不存在β绝对收敛,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科技进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能源强度对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有显著影响,剔除这些变量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的绿色技术效率的增长随时间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9.
魏巍  李强 《软科学》2014,(1):49-53
基于1990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控制劳动、资本、对外开放等因素后,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区域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最后是东部地区,表明人力资本的跨区域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缩小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和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西部技术吸收能力的释放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因子。分析西部地区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相关因素表明,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本素质特别是提高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增加区域技术吸收经费的绝对数量并调整其在技术活动经费中的占比等努力将会促使西部地区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融合S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共同前沿函数法以及DEA视窗分析模型构建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的组合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并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纵横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绝对β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横向看,无论是MEGIE还是GEGIE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且大部分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从纵向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MEGIE和GEGIE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三大区域内部具有不同的分异特征。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区域的MEGIE和GEGIE都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且在三大区域内部均存在着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12.
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厘清中国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纠正模型,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区域条件约束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并无稳定一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但影响力度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9,(10)
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投影寻踪法测度了2009~2016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利用泰尔指数法分析了实际效率的差异及构成,应用经济收敛理论检验了实际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三大区域间、省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全国与东部地区实际效率存在σ收敛,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三大区域实际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即初始条件相同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于相同的稳态水平;在考虑企业规模、政府支持、产权结构等影响因素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向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存在长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西部地区不存在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较之比西部地区更为密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中对"信息要素"进行了定义,将信息要素引入了内生增长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2001~2006年期间信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投入,其贡献度已经超过资本,仅次于劳动要素.在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进行检验时发现,信息要素的作用存在一个"门槛"效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要素的贡献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还是劳动要素.因此,要为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得到迅速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处于领导地位,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规模和经济 方面的差距本文将从利用外资角度阐述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现状,分析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劣势,从而提出西部地区加快引进外资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及协整检验理论,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其关系是由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关系;中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和各地区1986年~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的分析,认为各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的影响;提出国家在相关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煤炭(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否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相似文献   

20.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俊红  王林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量化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最高,中、西部次之;创新驱动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