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灵波 《辽宁教育》2012,(19):37-38
传统教学的特征及弊端可归结为一点:即缺乏对生命的关心。新课改下对生命性教学的推崇,也就是关心生命的开始。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原则在于连续性。生命性教学正需要建立起这种关系型、连续型的教学模式。从关心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性教学,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关心,学生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根据《上海市生命教育纲要》精神,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们尝试着在语文学科进行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迫于目前社会竞争和升学压力,教学的功利性日趋明显,教师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越来越被忽视。没有理论支持的策略是脆弱的。教学应该是关心、呵护,开发每一个生命的发展。一、反思自己的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4.
袁海英 《教师》2013,(6):53-54
当前,学校"三生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三生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教学中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关心社会和自然。随着三生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人文性视作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本质属性的内涵呢?笔者认为,就是语文教学要着力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就是关心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尊重学生对生活意义的个性化感悟、表现和创造,使其生命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洪明 《文教资料》2010,(8):195-197
单子式主体教学模式正在走向黄昏.根本原因在于其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的“硬伤”。有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实质在于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学生主体品质的生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然而.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施主体间性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必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促成主体间性合力的目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思品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并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教学时应注意充分体现"活动教学"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并注意评价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金楷博 《考试周刊》2014,(24):132-132
<正>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一、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庇护下,养成了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很少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和青春期朦胧情感的困扰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不尊重生  相似文献   

9.
周锦平 《文教资料》2007,(16):169-170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新课标”开宗明义地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冲 《四川教育》2013,(11):17-19
与一般的知识或技能学习相比,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使儿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新、学会共同生活。这是保全自然生命意义上的教育,更是保全精神生命意义上的教育。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小学以“建设东西方教育思想兼容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高品质学校”为发展目标,坚持“每个孩子不可能都是第一,  相似文献   

11.
王夏莲 《甘肃教育》2014,(11):64-64
正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语文教学究竟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这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认为,语文课程是人文性的课程,所以语文教学就是一种人文教育;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所以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生命教育;还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能读会写,能听会说,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教育。凡此种种,都反应了当前大家对语文教育的关切。  相似文献   

12.
“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在我国学校近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逐步转向“学习论”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将对“学会关心”的教育指导概括为两个方面:营造关心性体系和进行道德学习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今天教育的重心由“学会生存”转向“学会关心”。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正在改变着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改变着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行为的气质和性格。学校的使命就是用教育关怀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关心已成为教育的一种基本品性。它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包括:  相似文献   

14.
生命体验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完整性。生命体验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使他们通过教学而获得生命意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秦晓华 《江苏教育》2017,(10):23-24
核心素养的落实必然有一个校本化表达的过程,而校本化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表达。要确立校本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感受力和生命价值,在于形成学生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确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课程基地和综合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载体。  相似文献   

16.
现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的弊端是师生主体性交往丧失、学生生命性体验贫乏、教师生活性意义失落,而体验性教学缺失的原因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与教学的主体性缺失以及教学的智慧性、审美性迷失。因此,必须进行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建构,其策略是复归语文教学的亲历性、创造性、过程性、审美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理论充满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浓浓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就是尊重生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有限的生命充满无限的生命力,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之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一、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发生在于永正老师课堂上…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未有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态课堂、生命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教育的生命其实就是生命的教育,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错误,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敢于质疑,学会思考。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创新素养。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科教学的本质就是"生命交往",其内涵包括"生命性"和"交往性"。在教学实践中,研读生物学科教材和课程标准,基于生物核心素养的备课,深入学科本质,探寻生命奥秘。营造课堂生态,打造生命课堂,学生能更为主动、积极、快乐的参与学习,学会合作和关爱他人,促进学生核心养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帮助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