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苏州的藏书活动之所以历代相袭,绵绵流传,与藏书活动中形成的吴地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苏州众多的藏书家、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文献,丰富的典籍滋养了苏州众多的大学者、大文人,而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成为吴地文化史上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苏州的私家藏书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典籍,在推动学术研究和促进文化繁荣方面,作用不可低估。苏州的藏书活动之所以历代相袭、绵绵流传,与藏书活动中形成的吴地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是吴地文化史上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苏州藏书家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素称历史文化名城,私家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明清时代苏州私家藏书更是大放异彩,并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展,承袭吴地藏书家特殊藏书嗜好与藏书理论,进而形成了目录学等藏书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藏书是一种雅好,文风鼎盛,鸿儒硕彦荟萃的苏州,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藏书楼.自两宋以至明清,藏书最盛的地方首推苏州,藏书家之多,庋藏数量之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书楼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明朝苏州状元吴宽有“吴中文士第一人”之誉。状元吴宽在书法、藏书事业方面为吴地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石明芳 《图书馆学刊》2006,28(6):62-63,68
各地到苏州来从事工商业的外地人往往以同乡为纽带结成商帮,徽商就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徽人融于苏州的生活,有的数代相聚相传成为望族。徽籍藏书世家随着苏州私家藏书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随着苏州私家藏书的盛行而发展,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是吴地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宋代宗室喜好藏书,其藏书家之多、藏书数量之巨,为历代所罕见。宗室的藏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藏书习文,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宗室文人与学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藏书与知识传承总是密切相关,是历代学者文人的读书治学之本。知识结构的变化反映在私人藏书结构上便是藏书内容的变化。民国时期,与前代相比,是一个藏书家逐步走向衰落,而藏书阶层进一步下落的时代。这期间藏书群体逐步延展到社会中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购买能力的众多职业阶层中。传统意义上那种以收藏数量众多、书籍质量高而见长,且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藏书家在逐步衰落。  相似文献   

9.
具有近三千年文明史的苏州,其悠久丰富的藏书文化和不可胜数的私人藏书家,居全国之甲。从宋朝的社东原、叶梦得,到清乾嘉期间名震藏书史的“藏书四友”黄丕烈、顾之途、周锡酿和袁廷祷,以及现代史学大家顾颌刚、目录学宿誉顾廷龙等,藏书传统绵延不断。众多的藏书家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腐好,以博藏群书,护持守成为己任,使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在他们的膻递中得以保存。苏州历史上还有许多家藏富瞻,然未以藏书闻名的藏书家,他们的藏书事迹被湮没于其他声名下而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同样为保存文化遗产做出广杰出贡献。本大试图撷取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私人藏书、刻书事业在清代发展至鼎盛①,乾嘉时期,江南地区的藏书楼、私人刻坊更是占据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7%)②,其中江苏和浙江两省藏书家数量最多③,可谓"清一代藏书几为江浙所独占"④.除了传统的士人藏书家,商贾也开始斥资进行藏书、刻书活动,他们纷纷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珍稀藏书从事刻书活动,成为具有藏书(刻书)家与商贾双重身份的著名士绅. 寓居杭州经商的鲍廷博正是这众多商贾藏书家中的一员.他以"知不足斋"丰富精良的藏书交结江南文人,以献书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以刻印《知不足斋丛书》获得了嘉庆皇帝的青睐和江南士绅的赞许,晚年被赐予了举人名衔.历来学者对鲍廷博和《知不足斋丛书》的研究⑤,多将重点放置在"有功于艺林为甚巨,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史之有辩证援据,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⑥之上.就算考虑到鲍廷博的商贾身份,大抵不过虽出身徽商,然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学者、文献家,体现了古人"贾而好儒"的特点⑦.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事业及其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场所,藏书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种追求。书院的藏书目的是为院内师生及其相关学者服务,所以藏以致用,在从唐至清末千余年的历史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与官府、私人、寺院藏书有所区别的一个体系。书院的藏书事业在保存社会文化遗产、培养学术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代苏州私人藏书楼命名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帆 《图书馆论坛》2006,26(3):32-34,142
从反映古代藏书的文化理念,显示藏书家的文化品位,寄情存志读书治学,以及用人、物或居地等特定含义命名等方面,揭示古代苏州私人藏书楼命名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藏书四友"之一。他与黄丕烈、顾千里、周锡瓒、袁廷梼、钱大昕、焦循、段玉裁、钮树玉等当时的著名学者、藏书家有密切的交往。研究顾之逵的意义在于:揭示他在诸多宋元善本、明清抄本递藏源流中的位置;彰显他"与众共之"的分享精神;有助于全面地、历史地认识藏书家群体,实现进入"过程"、还原"场景"的藏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傅荣贤 《图书馆》2012,(2):44-48
以《别录》佚文为主要史料,考察了刘向"校中秘书"的相关问题。认为"中"是一个泛称概念,是若干具体藏书机构的总称。刘向校书广涉"中外",但"中"书是刘向校雠的基本动机也是主要对象,因而《汉书》等正史将其工作概括为"校中秘书"。最后分析了刘向校书的学术影响,重点指出刘向"校中秘书"并没有源自政权庇佑的绝对权威性,导致其所定"新书"及其"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叙录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完全为后世学者所取则。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制而来,其图书馆目前面临着文献总量不足、馆藏文献质量低和馆舍面积不足等困境.这些院校的图书馆一般具有较长的文献收藏历史.馆藏的各类历史文献虽算不上弥足珍贵.也不足什么珍本、善本,但却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我国的出版发行特点及文化背景.由于这部分文献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对于需要它的特定读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建立"老书库",对这些文献进行特藏,既可以使这些文献得到保护,又可以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还可以确保图书总量满足教学评估的要求.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证分析的馆藏资源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馆藏文献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本文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实例,通过对馆藏图书的数量、学科结构、利用情况以及读者需求符合度等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制定合理的馆藏学科结构体系及图书复本策略,进一步优化馆藏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藏书文化历史悠久,古代藏书家为传承典籍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藏书史专家陈德弟教授的《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一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系统考述先秦至五代藏书家事迹的专著,该书按朝代共分六章,全面考述了自先秦迄五代见诸传世和出土文献的藏收家四百余人,并作简要评述,同时提供了相关研究资料。全书史料丰富,评论公允,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18.
宋刻本《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钤有丰富的藏书印,是考察该书递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南宋以来藏书文化的展现。经对全书藏印进行识别,分类统计藏印共22方,钤印431次,可考证的藏主有四人,分别为曹淇、郑原、汪綖、张元济。从“正统丁巳印”发现汪綖其人及递藏信息,并对曹淇生平进行考证,进而厘清该书的递藏轨迹。通过曹淇与清末藏书家杨继振藏书印的对比,可以彰显曹淇更为开明的藏书理念,在藏书史上理应拥有一席之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将自己的手稿、批注的古籍、藏书全部捐赠给湖南图书馆。论文考证了张先生藏书的主要来源、构成、线装书的版本等情况,提出藏书家与学者藏书的归宿值得图书馆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