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盛行以来,诗歌研究已经真正的从外部研究进入到内部研究。诗歌"运动"当属内部研究的范畴。然而这种内部研究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几个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上,无法取得一个统一的整体。事实上,诗歌总是处于不断持续运动的过程中,并且由各个成份之间相互交错而产生诗意。这种诗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指向和转换方式,两者构成了诗歌内在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扩展。而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逐年拉大。梳理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三者关系并讨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制定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对两个"倒U"假说的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存在着"倒U"关系,中国的收入差距总体上是逐年扩大的,但2002年以来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趋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关系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尽管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平方的估计系数是一正一负的,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教育扩展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相似的,这可以为两个"倒U"假设的一致性提供解释。目前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处于"倒U"曲线的拐点附近,对政府而言,继续关注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和被动句是相互交叉、部分重叠的关系;在含有被动意义的"被"字句中"被"的属性为表示"遭受"义的特殊动词;在新兴的"被+双音节词"结构中也涵盖了"遭受了令人无奈的事情,不情愿地接受这种事实"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雅"与"和"是一对相通的概念,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殊气质。"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审美范畴,其与"和"之基本内涵存在密切联系;"和"是"雅"审美内涵形成的内在条件之一,而"雅"则是"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存在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被"字句和"有"字句在语义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被"和"有"在语法特点上存在的对称性,将被统一处理为扩展词汇核心的功能范畴。"被"字句和"有"字句在受事的受影响程度,论元角色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这些差异的存在归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种句式的句法结构不同。被动范畴"被"分别扩展的是表示致使和表示完结的轻动词Caus和Bec,被动范畴"有"扩展的是表示活动的轻动词Do,二者在句法结构上呈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7.
“内”和“外”是一对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双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又相互依赖(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9,(4):46-52
"見立て"是日本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美学实践,它本质上是一种超越通常语境的智力游戏与审美游戏,是对一般隐喻的一种解构,其具体方式与实践顺序为事先确认两种很不相同的范畴,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寻找二者之间能够建立隐喻联系的部分。在这种方式与顺序下,"見立て"与另一种日本传统美学实践"やつし"可以进行统一解释。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至现代日本游戏、动漫,均可以找到"見立て"这种实践,这证明它不是某种亚文化群体独享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梦"的源起、内涵和实现路径,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要从社会历史现实出发,从历史性、现实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源起;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中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和国家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将不利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因此,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呈扩大之势,这是共同富裕这个动态、渐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扬小平的“共富”理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务必消除贫富两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但是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在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消除两极分化,大力扶助弱势群体,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公平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主题是维护社会公平。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利于这两大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将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宇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2):33-34,67
该文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现行体制仍未脱离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的巨大缺口问题日益严重。文章通过探究我国个人账户“空账”原因,深入认识“空账”运行后果,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对策。以求真正有效地实现个人账户“实账”运行。  相似文献   

17.
很多研究奈保尔的著作指出:奈保尔是一个"无根"的边缘人,谱写的是一曲后殖民时期"无根人"的哀歌。这已经成为共识。旅行是奈保尔自我找寻过程的体现。自我在"看/被看"的旅途中打破一个个的幻象、异化,执着于自我的找寻进而来认同真正的身份。但是奈保尔却"忽视"了认同过程中变化的特性,一直寻找而未果。文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再解读奈保尔的"无根性",同时揭示人类普遍而真实的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主张:"我知道"由三个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信、真和理由;"我知道"与"我相信"和"我确信"虽有联系,但却不能混同;"我知道"与怀疑和语言游戏是紧密相联的;对于常识命题,既不能加以怀疑,也不能声称知道,也不能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盖距日益扩大,有的盖距甚至比较突出。理顺分配关系、调节收入差距日益成为涉及到社会的安定和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的重大问题。而此中,对高收入群体的调控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即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行业间收入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分析了贫富差距所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结果,但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我国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势必会增大社会不稳定风险。纵议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特殊性:中国自古以来的权力文化,为当今各种灰色收入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的政策倾向;资本、土地与资源要素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提出了削除贫富差距的对策:即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严打腐败,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性建设;减少社会资源的进一步集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实现收入的民间转移支付;加速城镇一体化,完善户籍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