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将"意"与"境"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意境美.鲁迅小说意境的创造艺术表现在:运用形象思维,刻画艺术形象;融进个人感受,创造美的意境;借助思想认识开掘生活的哲理,从而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伤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观《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审美再创造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情趣各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3.
意境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以实体的描述为满足,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小说意境的生命内涵创造。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追求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散要“后采而先意境”,“诗的散”要创造诗一般的意境,其因素和条件为:化景物为情思;具有情感的主色调;主体与客体在似与不似之间。  相似文献   

5.
“意境”与“诗味”理论在《红楼梦》中得到集中体现。曹雪芹采用立体的、多方位的艺术创造手法,建构出具有特殊蕴味的文学审美意境,这是它不同于传统旧小说和西方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红楼梦》中的意境是系统性的,立体式又浑融一体,在艺术上营造出“丰实空灵”的意境,放射出悲剧性、哲理性、空灵性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6.
说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关于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艺术想象的空间境地。它是生活的客观反映和作家情感主观创造相统一的结果。首创“意境”名称的王昌龄指出“景物兼意入兴”;司空图提出“思与境谐”;范唏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朱承爵提出“意境融彻”;布彦图提出“...  相似文献   

7.
景物描写是小说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也是鲁迅非常重视的一种表现手法,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追求简约与丰富的统一,追求融情语于景语的诗性意境,凸显象征色彩,蕴含着反讽意味,具有极高的典范性。  相似文献   

8.
大量使用“陌生化”手法是鲁迅散诗《野草》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野草》陌生化手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独特角度描绘熟悉的事物,突破日常语言的自动化;一种是作自已创造一系列语言、意象、意境,突破学语言的自动化,两种方式都造成了读的陌生化感受,加强了对艺术对象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的造境艺术与写人艺术是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小说文本的意境创造,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策略,而人物性格的显示又是作者造意境的有力支撑。这体现了古典小说环境描写的美学特征。同时,诗赋渗入小说作为主人公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亦使小说文本有了一种诗的意境,使小说人物洋溢着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给意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他认为,诗、赋、词、曲、小说、散、炳骈等各种学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废名受中国诗词的影响,以唐人写绝句的方式来创造意境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本文探讨了废名小说中的意境创造.  相似文献   

14.
艺术大师刘海粟教授以独创的艺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丰富而又系统的绘画美学思想。美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境界;美的象征在于生命和创造;从“人的感受”到“法由心造”再到“生命的流动”;重视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和技巧美;强调形神兼备,善于造出意境;提出气韵生动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教学意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并且是许多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研究教学意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整体美、情感美、动态美。教师创造教学意境需具有“虚静”的心境,视“对话”为理念支柱,以“模糊”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杂文中比喻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的比喻形象,具有典型性、哲理性和意境美。比喻形象的成功塑造,使鲁迅杂文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意境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以实体的描述为满足,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小说意境的生命内涵创造。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追求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像鲁迅、沈从文的一些小说就是中国现代意境小说的开源之作。对这些作品的教学我们只有了解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才能真正把握住它的内涵,达到好的阅读与教学效果。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9.
小说诗化,是现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特色。诗化小说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素材处理的以小及大、侧面切入,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对人物刻划,着力于人情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意构造诗的意境;结构散文化;语言既诗意盎然又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20.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