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言文教学怎样上出语文味?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我认为:一是读出语文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语文味;二是说出语文味。可以结合背景,适当引导,说出语文味;也可以创造性复述,提高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味;还可以说出情感点,感受语文味。总之,文言文教学要上出语文味,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功底培养,特别是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激发和意理的阐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相似文献   

2.
虽然课堂改革已经掀起了一阵风波,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怎么改革,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所在,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主要研究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的几种意识,通过研究,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语文的积淀,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味"教学理念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高度一致,它是实践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模式。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共有三大板块。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采用的两个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行为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来分析语文新课改下的教学现状;通过行为研究法来实践"语文味"教学法。本文围绕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四大元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来谋篇布局,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语文味"教学法融入语文新课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小军 《广西教育》2012,(21):75+77-75,77
语文味,即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5.
常宇 《教学随笔》2013,(10):19-20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却收效甚微、语文课被上成其他课、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且越发不受重视等现象。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的逐渐迷失、语文味变得越来越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有对新教改的误读、对考试制度的迷失等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来确定语文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原始阅读时间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够较好的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杨晓莺 《考试周刊》2014,(77):41-41
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体现"语文味"的阅读策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朗读等调动学生阅读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另一个特级教师王爱华,则将"三味课堂"作为研究的课题: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味、文本的"文"味、熏陶的"美"味、学习的"趣"味……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要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是教改的着力点,也是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所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特级教师王崧舟界定更为明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12.
只有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恰当地运用语音、语气、语调,使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感悟、情感的升华,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语文味才会四处芬芳可闻,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阅读正是提高课堂语文味的一种有效途径,且有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和提问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是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的有效统一,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信息进行删减,使得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力求语文教学的真实性。本文以"语文味"为主题,扼要说明如何让学生感受和品悟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语文味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陶醉、忘我的快感,是课堂的生命,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打造"语文味"课堂的方法是:巧设导语,酝酿"语文味";低吟浅诵,诵出"语文味";含英咀华,悟出"语文味";润物无声,释放"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王玉强 《新疆教育》2012,(16):113-113,148
语文味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其主要原因与教材选编,教师素质及多媒体应用不当有关。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吉光秀  刘燕 《新疆教育》2013,(14):25-26
语文味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其主要原因与教材选编,教师素质及多媒体应用不当有关。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