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东方大港”、“泉南佛国”之称。自晋唐以来,采州的海外交通十分发达.“涨海声中万国商”.商旅的往来,促进了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相应发展,家弦户诵.促进了教化兴隆,人文蔚起。前代那种“满门终安.豪盲寂寞”的旧习已为结志攻文、读史习数的风气所替代.之后,泉州产生了以欧阳詹、林藻、林蕴、陈诩、许将为代表的士入阶层.而诗文著述的增多及传播,自然日渐繁盛。至宋代.闽北建宁府各地刻本书籍的输入.更促进了泉州的文化发展,泉州的刻书业也日见兴盛。本文分三部分论述古代泉州的版刻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沿革江西出版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宋代,江西的刻书业就盛极一时,抚州、金溪的刻书业曾闻名遐迩,著名的刻书家周必大(1126—1204)等人刊刻了卷帙浩繁的我国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当时的吉州(今吉安市)、洪州(今南昌市)成了有名的雕刻书业中心。  相似文献   

4.
夏宝君 《编辑之友》2011,(6):108-110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书籍的商品化,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宋代刻书及书坊的数量大增,图书市场的繁荣使得书业广告随之发达,许多书坊纷纷在书中作自我宣传。至北宋中期以后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书业广告也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苏州刻书业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清代学术活动对苏州刻书业的影响,以此来说明苏州地方官精刻古书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江西刻书业始于唐,据范滤《云溪友议》载:“纥干尚书泉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检。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者。”纥干泉于唐宣宗大中年间任江南西道观察使,于此可略窥其时刻印技术尚较先进。至宋代,由于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才辈出,著述丰富,也因造纸业发达,使刻书业有较大发展,南宋时抚州、吉州、洪州等地刻书尤多。明清以后,县乡刻书甚为普遍,且有专刻一地或一族著作编为丛书之举。这一时期出现活字排印,如明代新城《今黎川》王材念初堂以铜活字排印邑贤邓元锡《函史…  相似文献   

7.
张麒麟 《图书馆杂志》2011,(10):108-111
重庆市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之处,地理上隶属于四川地区。四川的书业历史可谓悠久,曾是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蜀刻"本闻名天下、备受推崇。尤其在两宋年间,四川的藏书家遍布四川各地,私家藏书成为一时风尚。历经元明两朝,四川的书业便渐渐衰落,至于清代,连年战乱加之地域偏僻,四川的刻书业、藏书业一落千丈,地位不复当年。唯剩下书院藏  相似文献   

8.
台州私人藏书总体上无法与浙江发达地区相比,但在宋代,台州私人藏书却很兴盛。作者通过搜查大量地方文献,并与浙江发达地区藏书家相比较,发现宋代台州私人藏书是兴盛的。并分析了原因,指出宋代台州发达的经济和突出的政治地位是其藏书兴盛的物质基础,先进的造纸术和刻书业为其兴盛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台州学风的兴盛、三大学术流派的交流整合又促进了藏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  相似文献   

10.
一是宋代对刻书事业管理的重视,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与研究了宋代刻书禁例;二是历代宋版书的海内外流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宋版书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福建四堡刻书业为何能在闽西闭塞的山区兴起并取得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 ,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 :主要有明清刻书政策宽缓 ,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 ,其后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再度繁荣 ,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 ,一是精审 ,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刻书业甚为蓬勃。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家星罗棋布,刻书蔚然成风。广东的刻书业虽不及江浙、福建、四川等地,但刻书家不少。现将明代广东刻书家及其所刻之书辑录如下: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社部尚书。著有《周易传义的说》、《西樵遗稿》。刻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嘉靖十九年(1540)刊。(见:①、②、③、④)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刻书     
朱熹是宋代杰出的出版家,本文论述了朱熹的刻书目的、所刻书及刻书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福建曾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自五代至清初,福建刻书业那用简朴的方法刻印的书籍流传全国,远播海外,大有建本图书独霸天下之势。然而,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战乱等原因,福建刻书业衰落了。  相似文献   

16.
金代刻书业的分布范围比较广,遍布今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刻书业较为发达的有河北、山西、山东三处.这三处在书籍种类、刻书系统和刊刻质量上形成了各自较为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地区间的差异性.本文力图在总结这些差异性的同时,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主要对馆阁藏书建设以及刻书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现存最早、篇目完整的版本。在梳理其版本及文献情况的基础上,考订此书为覆刻本,对宋代刻书业研究有参考意义。宋荣六郎本与敦煌写本、《道藏》本《抱朴子内篇》关系密切,为后世通行本的祖本,其文字内容优越之处众多。作为一个讹误较少、文献完整、刊印最早的版本,宋荣六郎本对《抱朴子内篇》文献整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校勘与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代福建拥有丰富的造纸原料,造纸技术相当发达,而且还自产雕版印书所需的笔墨.论文从这三个方面阐述福建古代刻书业繁荣的科技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泉州的经济、社会基础和雕印技术水平足以支持这一时期的泉州刻经活动。特别是在元代,泉州刻印佛经活动更加活跃;刻印经藏范本主要是"福州藏";民间资金参与印经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