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华夏汉族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历史,其文化的构成主体是古中原文化,途中汲取了江淮文化的养分,进而与聚居地的闽粤赣三角边地的少数民族(畲、苗和瑶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从而显示了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
客家园林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客家地区社会环境是园林景观形成的制约因素。客家聚落景观中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的构成是客家园林形成的物质基础。客家园林形成于南宋时期,从属于区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包括存在于客家地区或者在客家住地之外的,以客家文化理念为指导思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供人们聚集、游憩、观赏的园林。  相似文献   

3.
客家教育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儒家传统文化是其构成的主体框架和核心要素。客家教育文化融合了科举教育文化、客商教育文化、西方宗教教育文化、客家民系民俗教育文化等东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文化因子,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征的多元融合的教育文化特色,对世界客都——梅州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分支,它在闽粤赣边地形成。它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第一,主体条件:客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有其实存的主体;中原汉人移民及其融合的原住民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主体的形成必须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客家血缘因素与文化因素并存。第二,地域条件:一定的地域是客家文化物质基础的形成地;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繁衍生息构成生产力第一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发展经济奠定客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地域是客家人口播迁的出发地和寻根的祖地。第三,时间条件:人口集聚和发展生产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客家方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第四,环境条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是客家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客家研究,偏重于从历史文献和谱籍资料来考证客家历史渊源,强调客家是纯粹中原汉族血统,这显然是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相符的。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客家的主体是少数民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血缘上去界定客家的观点,因而也失之偏颇。本文认为“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种族上、血缘的概念;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因素的,但其中既有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也有相邻民系文化的成份,但其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是一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而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一体多元”结构。“一体多元”特色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战乱、饥荒、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社会政治因素与赣闽粤边区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客家文化中的构成因素 ,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族与畲族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是先天就带有河洛文化印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徙和环境演变,形成了坚苦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了客家人的自我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精神特质。千百年来,客家文化的历史,既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又在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发挥一定作用。研究和探讨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赋予的凝聚、主导和融合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相似文献   

10.
桂东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又有利于彰显文化。既保留古中原遗风,又融合各地文化特色的客家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高的体验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科研价值。作为客家祖域的三明,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是发展三明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由于三明的客家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三明的客家旅游业并不发达,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缺乏趣味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三明应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加强宣传等方式来发展客家旅游业。  相似文献   

12.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之一,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文化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产业为视域,东山客家文化为例,传播与彰显客家文化对文化产业及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江文化的特色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江文化,即广州以东之珠江流域特有之文化。东江文化是在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古越文化与中原移民,特别是唐宋之际从中原南下的客家移民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因为客家为东江流域最大的族群,其原载的中原文化高于移入地之文化,故而东江文化带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这一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得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乡土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认识、了解乡土从而热爱乡土、建设乡土。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在客家区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成为新的课题。从客家文化的视角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新的特点及意义,客家文化传承与乡土地理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深圳客家文化特色之一,就是“淡泊神明”,淡泊偶像神明,少建寺庙,却比较重视祖先崇拜和风水文化。以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为例,这里的客家人崇信风水文化,并具其特点:一是以引导村落规划与建设,沿“阿婆叫沥“等三条水系布局,实现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二是以风水文化为指导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族群心理需要、祈求兴旺发达;三是以风水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竞争的文化手段。  相似文献   

17.
贺州客家竹板歌,是流传于贺州市客家地区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说唱曲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源于古代中原,与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贺州客家竹板歌,明显整合了瑶、壮和其他汉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传承、发展、保护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对客家山歌作语言学角度的研究 ,分别从语音、用词、用字、修辞几个角度进行。研究表明 ,客家山歌的语言有很大的存古性 ,它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面貌。其中的根本原因 ,在于客家民系源自中原故土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就是标志。这时社会往往会对传统文化提出复兴的要求,这是时代对传统文化之客家文化的呼唤。当今,反腐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已呼之欲出。实践精神要求我们研究传统客家文化,提取其"廉洁文化"的精华。"文化反腐"是逻辑在先,而文化又是"制度之母",由此从文化到制度,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演进路径,也是"反腐败"制度化的结果。这帮助了客家文化应对时代挑战,并同时焕发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