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土著豪族的崛起及陈朝的建立,被视作东晋南朝三百年间政治社会上的大变动。然而在文化上,陈朝却认同士族文化。推究其因,与陈氏出身有关。陈霸先在萧梁时期的地位虽然一度接近专役户、军户,但其身份仍为士族。陈文帝更是自列于士林,并委任侨、吴高门与皇子游处,涵养其风仪。陈宣帝的太子按照士族的政治观念来处理东宫政务。陈朝的士族文化认同,由皇室对士族仪表与知识的认同,演进至对政治文化的认同,这促成了陈朝的政权性质趋同于晋宋齐梁,从而使江左王朝的政治传统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2.
西北诸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古已有之,且史家论之已详;而西北诸国与江左地区的联系,则自东晋南朝始,史家注意亦较少。事实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左与西北诸国建立了极其广泛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交往,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写下了壮观的一页。立国于江左的东晋南朝政权,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对政权,不得不积极从东北与西北方面寻找盟友,与之建立密切的交往,犹如伸出左右两手从战略上包抄北方政权。关于  相似文献   

3.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在东晋至南朝这段历史中,王氏一门既是权力煊赫的士族,也是书法相辉的士族,是江左风流的典型代表,在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以王羲之为中心,上下数代书家云集,王羲之的父辈有王导、王廙等,同辈有王洽、王荟等,子侄辈有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等,至南朝、隋唐,法乳尤不绝,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或汇于官私刻帖中,或以临本、钩摹本墨迹传世,在摹本中颇负盛名汇摹本的是《唐摹万岁通天帖》。  相似文献   

5.
王导是东晋政坛上的庞然大物,史称他辅助中宗,嗣兴江左,匡时缉政,提挈三世,功业不亚于管仲、孔明。按王导辅助司马睿制定立国的基本政策,在江东建立了东晋王朝,前人对他无论是褒是贬,都不能忽视他对当代政局影响的深远,尤其是他所制定的立国基本政策“绥抚南北,清静为政”,可以说是波及整个南朝,本文拟就这一政策试作评议。  相似文献   

6.
北齐时,南北文士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学酬唱。在以军国文章为主流,诗歌为支流的北齐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士人间交游酬唱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齐军国文章对江左文风的选择接受;二是北齐诗歌对江左文风的接受与抵制;三是北齐士人对南北文风观念的彼此认同。而由此引发的北齐文学的勃兴,也于侧面反映出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分庭抗礼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庾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因为庾氏家族汉代时萌生于颍川鄢陵,故史学家有"天下庾氏,望出颍川"之语,它萌生于汉代,崛起于曹魏、西晋,隆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在近400年间里人才辈出,创造  相似文献   

8.
东晋南朝时期西北先后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与江左政权有过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成为江左政权的“藩国”,如前凉、仇池氐杨、北凉、邓至、宕昌,吐谷浑、西凉、西秦等国。双方使命往还,关系密切;二、没有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主要为了军事上的联合,如柔然;或为了友好的目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域诸国。故只见“朝贡”关系而不见封授。那么,西北诸国与江左政权频繁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其对于当时的历史发展具有什  相似文献   

9.
琅邪王氏兄弟与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舟共济,建立了江左的东晋政权,开启“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经过王敦之乱的较量,这种士族与皇权共天下之局面,被双方共同接受,终于形成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北魏时期存在着一个南朝流亡士人群体,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即东晋南朝宗室亡命人物;南朝世族流亡人物;叛逃入魏的南朝军将及其僚佐;南北战争中被俘的南朝人士。北魏对南朝亡人虽多加提携和利用,但暗中却加以歧视和提防。从其客观作用看,南朝亡人在转输江左文化、典制诸方面贡献颇大,促进了北魏的汉化。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治史所以明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历史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由移民引出的北方"胡汉"问题与南方"侨旧"问题。《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探讨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成立原因、沿革变迁、地理分布、相关制度与影响,例证了利用侨州郡县复原侨流人口的方法或路径,开辟了研究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园地;凡此,便为解决东晋南朝史的"侨旧"问题打下了基础,也为探讨十六国北朝史的"胡汉"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官方史学较之东晋有着明显的发展,这在南朝官方史职机构建设方面得到充分展现。南朝自刘裕建宋起即沿袭东晋设置著作官,此后各政权又相继延续,并随时代变迁在著作官品阶和职掌上略有调整。南朝后期撰史学士的增设,是官方加强史官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南朝前期"史学"馆的出现与总明观中史学分科设立,则是官方在撰史机构之外重视史学建设的又一突出表现,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史学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墓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主要是与墓主籍贯、婚姻、仕宦、爵位及葬地等相关的历史地名。墓志所载的历史地名,不仅有助于补充、核实与纠正相关文献记载,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判断东晋南朝的某些历史地理问题,如侨置与"土断"等。此外,解读墓志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六朝士族政治、婚姻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也不无裨益。以南京出土的6方陈郡谢氏墓志为例,墓志地名集中反映的诸多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六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我国早期成书的一部笔记小说。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生动地记述了后汉至东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且在于读书行文不重藻饰,出乎自然,较多地保存了当时流行的口语,为研究汉魏以后汉语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线索。且六朝时代,北方士族移居江左,长江水路交通畅达,建邺与蜀川、荆襄各地来往频繁,《世说》所录口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当时南北方言的痕迹。这就使它在汉语史研究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浙西航线是指上接新安江流经建德、淳安、富阳、桐庐,向东经杭州湾注入东海的水上交通线路。它作为功能地域概念,反映了东晋南朝浙西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浙西与皖南的交通网状结构。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是东晋南朝文人行旅的一条重要交通之路,能够显示出东晋南朝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一些基本特点,有利于考察地域、交通和文学的关系,把握东晋南朝不同地域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经济区基本形成,关中经济区更加成熟,河西经济区崛起,西北经济地域特色逐渐明朗。经济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商业作用依然重要;西域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从东晋南朝开始,江左政权与西北各地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渠道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18.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相似文献   

19.
西晋隐士多为避乱避害而被迫隐居,东晋南朝隐士多受美隐时尚的影响而自觉归隐。与之相应,两类隐士在隐居方式上也有显的不同,即由西晋的原始荒野之隐转变为东晋南朝的田园村舍之隐,同时在化教育方面前后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西晋永嘉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成为东晋南朝流民的主要来源,但东晋以后流民仍源源不断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杂税,繁苛的徭役兵役,频频的战乱等等,使广大自耕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这也是东晋南朝时期流民源出从未止息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