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她是最先探索女性意识、女性地位、欲望的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她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胆描写性爱的作品震撼文坛,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本真的另一道风景,由于其中的“性爱”主题触及了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所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以大量女性隐秘性爱心理的书写,在"三恋"中探讨女性性心理。她揭示了中国女性性意识的觉醒,探讨了文明与女性性爱之间的关系,审视了女性性心理对女性生存的价值。"三恋"及王安忆以后的作品只是在做一些关于本能上的还原,展现女性性心理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关注女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通过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与爱情情欲的书写,提出对于整个人类生命内在冲突的思考,最终目的是想达到男女两性和谐相处、互尊互助。王安忆以更加理性的姿态,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腻特质,以超越性别的执着书写精神,实现了对于每一生命个体的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王安忆作品的女性主体意识。试以《长恨歌》为例,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女性对"他者"的依附性。在《弟兄们》这部作品中,王安忆将男性意识植入女性个体精神之中,试图以男性意识代替女性的自我意识,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结果恰恰相反,未能确立女性自我本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反而导致女性自我价值的整体丧失。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和年龄征候,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升华为作品艺术,在写作时还原为一种直觉经验。这种自发性直觉写作的小说意识在文本中表现为独语、写实和再现等特点,体现出直觉主义的美学倾向。本文借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以《小城之恋》为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及思想深处探讨其直觉主义创作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学史、甚至整个中国学史上展示婆媳关系的作品并不多。《寒夜》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作在这一关系描写上的突破,作品中婆媳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其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长恨歌》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作品不仅借助王琦瑶这个女人的故事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观、情爱观,而且在充溢着浓郁女性气息的文本中,用"女红式"的叙事静静拆解了女性依附男性的历史,构筑了现代女性的生存景观,同时传达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她们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层面对上海女性加以观照。她们描摹了中国女性由女奴向女人的回归,对男性的态度也有彻底否定与妥协宽容的区别。真正的女性意识必须从男女两性的对立转变为性别的整合,应具备"双性和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在王朔的潜意识深处还遗留着男权的思想,残留着女色祸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王朔的小说是在本土化的情境之中向旧传统的皈依。他的陈旧腐朽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创作视野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都市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女性形象,王琦瑶与其成长环境上海关系密切,深入认识上海文化,观照一座城市的品格一上海心,透视都市欲望对女性的异化影响,进而呈现出都市女性坚韧挣扎却仍然虚无漂泊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吴尔夫与上海作家王安忆是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这一西一中两位作家在其作品《达洛维太太》与《长恨歌》中对女性意识有着两种独特的表现。这种认识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霸权意味,也有别于中国当下文坛的身体写作。吴尔夫在《达洛维太太》中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太太的意识流动,回顾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缠;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则通过王绮瑶3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女性和4个男人的情爱故事并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结。同是回忆,克拉丽莎与王绮瑶却呈现出女性意识瞻前与顾后的两种不同情感取向,吴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怀旧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苦闷的思索;王安忆通过王绮瑶的怀旧更多表现的是女性沉醉于审美的天然嗜好。其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固守,对时间的恐惧和优游。  相似文献   

19.
徐坤女性小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作家徐坤是90年代文坛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女性文学作品具有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些作品充分表露了作家从女性视角对女性精神状况的观照.作家从沉着的理性思索对奋起反抗而收效甚微的女性疲惫心态作的文化上的透析,充分展示出徐坤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女性人文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