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兴起之时,正处于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初期,具有社群怀旧色彩的杜威、帕克、库利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当时盛行的大众传播媒介寄予了厚望,提出了传播是发展的根本,印刷意味着民主的"媒介决定论"观点。我们不能否认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媒介传播观的合理因素,但是也不能忽视其认知缺陷。本文以媒介技术哲学及媒介现实为参照,从芝加哥学派传播政治观和传播社会观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其理想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2.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的嬗变,指出了体认传播观是对透明传播观的传承和延续,又强调了对其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评价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介既是人们表达社会评价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必然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作为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的方式,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评说对象的媒介批评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必然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媒介批评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成为规制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新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产生的概念,它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学所要集中研究的是其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亦即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演变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  相似文献   

5.
沈宇 《新闻知识》2003,(5):21-22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其对社会的作用即为:大众传播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进程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印刷媒介日益频繁的信息活动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沟通了信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6.
受众心理与媒体分众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或小众化)的趋势,任何一家媒介在关注广大受众普遍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受众不同的需求。报纸的扩版和广播电视中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媒介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使受众各类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众化的趋势对广告客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便于他们在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媒介、版面或节目中投放广告,使其更为集中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广告收益,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媒介,亦称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媒介等,其中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被称为六大媒介。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印刷媒介.19世纪末又诞生了声像媒介.20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媒介与社会,在互动中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媒介已深深地渗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已经成为大众获得信息得主要途径。大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对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1999年10月下旬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州有线电视台联合在江苏常州举办了“ZI世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新格局”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以及新闻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就ZI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国际背景、我国媒介竞争新格局、媒介产业化趋势、媒介新技术与未来发展等问题各抒已见,进行了广泛和深人的探讨,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世界传播业发展背景下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孙旭培,论证了在我国组建电子传播产…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典型代表。以个人畏惧群体生活中的孤独感为研究基点,强调舆论的形成与人对周围"意见气候"的感知能力相关。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中,由于受众之间的交流少,并且在接受信息时呈一种线性的单向模式,人们会主观地认为传媒代表的就是多数意见。网络的出现,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地变革,同时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程度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媒介资源配置远离农村,农村受众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受众所拥有的媒介资源。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农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对大众传播现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众传播现状把握和功能预期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只有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与农村的发展建设相协调,农村的大众传播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从而使大众传媒在农村成为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面时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健康信息洪流,公众需具备对传播媒体的辨别意识,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为己所用,即公众需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本文从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意识、技能、评价、使用四个方面的培养,并针对个人、学校组织、政府媒体、社区社团层面对如何提高公众媒介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段京肃  段雪雯 《当代传播》2011,(2):47-49,53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时媒介的控制权力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本来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在不断地拉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面对大众传播市场的大众传播媒介所说的话(传播内容)却只是为受众中的一部分人服务的.媒介为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同社会精英阶层的需要和观念联系在一起.那些真...  相似文献   

14.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媒介组织是指以向社会大众生产和传播信息为职责的媒介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我国档案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与媒介组织开展合作,向社会大众传播档案信息,宣传档案工作,如1987年上海市宝山  相似文献   

16.
人类传播史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按照媒介学史学观点对技术和文化关系的界定,人类文明史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媒介域:文字(逻各斯域)、印刷(书写域)和视听(图像域),而随着20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演进,社会范围内图像生产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技术作为科学和理性的产物也同时对伦理和哲学层面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7.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一、以媒介融合和应用传播为特征的新趋势传统媒体的发展日渐式微,已成为当前不争的事实。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度发展后,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经历市  相似文献   

19.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鹏程 《中国广播》2004,(11):53-54
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以技术革新为起点,以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为鲜明的标记的。科学技术的飞跃性进步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大众传播媒介的繁荣也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显著特征。20世纪60年代,无线电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通讯卫星,通讯卫星使信息的传递冲破了地域界限,信息传递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到几乎为零。面对这一飞跃性的进步,加拿大人麦克卢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