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省略在结构上造成的影响的角度,省略可分为两类:省略而不并合;省略而并合。省略而并合有十种类型:省宾合动,省动合宾,省主合谓,省谓合主,省中合定,省定合中.省中合状,省状合中,省中合补,省补合中。  相似文献   

2.
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一直是许多语言学习者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英汉句中省略的观察和比较.提出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在于汉语的句子注重“意合”.句子组织较少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隐性连贯,而英语的句子注重“形合”,句子组织常常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显性衔接。  相似文献   

3.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这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衡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把+你+这+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把+你+这+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有时为了讲话简洁或行文方便,常常在不影响文意的情况下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略去,这种现象称为省略。纵观历年高考试题,“省略”现象在多项选择填空中频频出现。本文结合高考试题,对“省略”考点加以透视,以期待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省略”在英语中指两种情况:一是句法学中所说的组成句法结构的某些成分的省略,(omission);另一种就是本文要谈到的语音学中的语音省略,即省音现象(Elision).英语中不论是词汇还是句子,不论是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都会出现省音现象.有时可能是辅音或元音省略,有时也会省略整个音节,具体可分为下列两类:  相似文献   

7.
读了《浅谈文言文句子中主语的省略》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颇有收益.但是,对主语承前省略的部分,似觉有补充的必要. 主语承前省略,就其与所承之句的远近而言,可以分为“主语承相邻分句的有关词语省略”和“主语隔句承前有关词语省略”这样两种情况。对于前者,人们议论得较多,但对后者,却有所忽略.事实上,主语隔句承前省略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里很普遍.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句子是不能省略宾语中心语(简称“省宾”,下同)的。在高考语文试卷及复习资料中,省宾被认定为成分残缺的语病之一。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句子能否省宾,省宾后的表达效果如何呢?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省略的定义及意义英语句子就其结构而言 ,可以分为完全句和省略句两种形式。无论是在口语中 ,还是在书面语中 ,在不妨碍理解、不影响句子意义完整的基础上 ,为了使语言简练、结构紧凑、避免重复 ,可以把句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分省略 ,这样的句子叫“省略句”。 (elliptical sentence)。省略也叫“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与替代一样 ,使用省略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重复 ,同时突出语句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使上下文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省略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常见的现像 ,是一种修辞手段。恰当地使用省略 ,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 ,因为语…  相似文献   

10.
常绍云 《辅导员》2009,(14):14-14
在复习病句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混淆了“无主句”“主语省略”“主语残缺”这三个概念,有时竞无从着手。从表面来看,这三者都指句子中没有主语,但又不是一回事。“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在语法上是合理的句子,而“主语残缺”则是一种病句。如何来区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下面我就从三者的不同用法来具体谈一谈。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语言现象是很多的,其中省略(Ellipsis)便是一大特点.何为“省略”呢?为了把话说得简明畅达,我们往往会把句子中的某个词、短语、从句或主句省去.例如:I’ll give you some books.我会给你几本书.When?(=When will you give me some books?)什么时候?象这样,省去句子中的某些成分,而保持句意不变的现象,便称为“省略”.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便是“省略句”(Elliptical sentence).英语中的“省略”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是常见的,且纷繁复杂.本文只想谈谈that做关系代词时的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高考单项选择题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不少试题题干结构复杂,句式多样,或有意设置省略成分,或插入次要信息,有时甚至“错位”严重,从而干扰考生正常思维,模糊句子的本来面目,增加试题的难度。本文拟从句子结构人手探讨单项选择题的解题要领,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两种思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英汉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词语、句子、篇章乃至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俗用法等方面都体现着诸多差异。文章尝试从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句子的根本差异即:"形合与意合"、"复合与简单"、"主语与主题"、"物称与人称"四个方面来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说到言句子省略,一般只讲主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宾语、兼语以及介词“于”“以”省略.而不论及定语中心词省略。其实,定语中心词省略在言中并不鲜见。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凰 《语文知识》2011,(4):43-45
“再X也Y”构式是口语中常见的构式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再X也Y”构式中“再”和“也”的隐现问题,发现“再X也Y”构式中的“再”是可以省略的,省略后句子依然成立,但已非该构式;“也”也是可以省略的,省略后句子也依然能够成立,且仍是该构式,但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姜鑫 《现代语文》2007,(3):14-15
一、引言 适当省略是恰当地运用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避免了因重复而给人带来的冗赘呆板的感觉,又使得短语或句子前后相互衔接,语言流畅,生动活泼.在书面语和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省略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于省略的研究,前人进行了很多,但大都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阐述、指导和分类.本文中提到的这种从"中医医院"省略为"中医院"的省略形式是现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将其进行了分类分析,并指出了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学古诗的句子中结构一般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七个字,三个主谓词组,均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由于古诗讲究格律,注重凝炼,常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以省略句和倒装句多见。先说省略句。句子省略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诗中的省略要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因为诗人既要考虑用极为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又要考虑到服从格律中关于节奏整齐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份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游园不值》),省略了主语“我”;“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承前省略了主语“蝴蝶”。这种情况很多。“横看成岭侧成峰”(《题西林壁》),这句把“横看”的宾语“庐山”和“侧”的中心词“看”(谓语)以及“看”的宾语“庐山”都省掉了。  相似文献   

18.
有关介词“给”的支配成分省略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介词能起到“赋格”作用,本文从格语法的角度讨论介词“给”所表示的格关系,主要有施事、受事、对象、目的四种;分析了①“给”单独出现的句子,②“给”与介词“把、被”共现的句子中,“给”后支配成分省略与不能省略的各种情况,认为在表示各种不同格关系的句子中,“给”后支配成分省略现象与一般介词不同。 1.1 Fillmore认为,各种语言深层的格关系是一致的。Fillmore所说的格关系虽然是深层语义的,但反映到表层上必然会有格的标记。就汉语来说,介词能起到“赋格”(Case-assign-ment)作用。汉语中名词的格变主要与句法有关,但作为语言材料的名词,却经常地、大量地用介词来弥补其词形变化的不足,介词代替了格变。因此,汉语介词表示了一种格标记,这是把格语法运用到汉语研究中的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任亮 《现代语文》2010,(2):58-59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同音省略可以避免因用词重复而给人带来的冗赘呆板之感,使得短语或句子前后相互衔接,语言流畅,生动活泼。前人对同音省略的研究,大都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阐述。本文通过例证,认为同音省略是现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从语音的经济性原则、同音省略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对同音省略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正>在英语表达中,为了使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或上下文紧密相连,省去某些句子成分,但又保持句子原意不变,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省略”。省略句也是近年来各类考试中常见的考查内容之一。在不破坏句子结构和不引起歧义的基础上,为了使句子更简洁,能省略的地方可尽量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