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溯因推理的性质、历史渊源;(2)从逻辑哲学观点看,溯因推理如何突破经典演绎逻辑的眼界;(3)溯因推理与归纳的不同;(4)实用主义:后期皮尔士对溯因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杜威从逻辑的角度对思维活动做出了"数据—归纳—演绎—证实"的解释。利用当代语言学中形式学习理论可以对教学或学习过程做出一种认知解释,经验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学习者)从外界获取信息(数据)、加工信息(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确认信息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解释的逻辑基础是当代动态认知逻辑。根据认知解释,可以对教学展开语言学、心理学、博弈论、信息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界一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将皮尔士的溯因看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和最佳解释的推理,那么皮尔士的溯因是否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皮尔士的溯因是否就是最佳解释的推理?皮尔士的溯因能被看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但皮尔士的溯因要作为科学发现的逻辑,在逻辑形式上就要捕捉到新假设的搜寻和好假设的选择这两个特质,而在科学实践中则要考虑溯因的搜寻策略与程序问题。皮尔士的溯因不仅仅是最佳解释的推理,它超越了最佳解释的推理所运用的范围,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最佳解释的推理仅仅告诉了我们选择最佳解释的标准,其规则仅仅是认识的,而无任何实践信息,而皮尔士的溯因则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科学发现的溯因模式作一系统探讨: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模式;从溯因模式与归纳、演绎模式的区别看溯因推理模式的本质特征;溯因模式在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溯因推理是一种"由果溯因"的逆向性逻辑推理方式,是人们在语言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溯因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主要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研究,回顾了近20年我国外语界溯因推理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包括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历史回顾、研究内容概述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后格赖斯版本的真值条件语义学,语义是非充分确定的,需用推理或某些方法中的缺省形式的语用加工结果补充之.此框架仍然可解释Carston(2002)提出的概念转换的情况,此概念转换体现为概念范围缩小或概念范围扩大.然而,这两个基本的跨范畴的情况中词汇编码的概念如何移向临时概念的问题仍待解决.Carston 认为,抽象概念利用了已有的抽象图式,然而,虽然可以在话语中明说的内容的层面上分析这样的"非字面"义,但这样的概念构建未必需要有意识的推理,因为概念图式可自动引发意图表达的非字面义,具有认知语义学之潜意识意象图式之特征.在carston的语用学充实的语义学中,对言语意义的真值条件式的语用充实的分析可以与认知图式角度的解释相容.不过,如果被编码的意义并不与被传达的意义紧密联系,那么话语的命题表征就不应过于依赖于句子的语法形式.在缺省语义学的理论中提出了语义表征独立于意义信息的特定源头(包括词汇和句法),此理论在这些不同信息源所使用的表征类型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可以认为,既然认知语法的语义表征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表征,那么,真值条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7.
孔苏 《现代语文》2014,(2):12-14
与传统语义学相比,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小句层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了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事实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溯因推理作为发现与解释的最佳方法,被著名哲学家皮尔士纳入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并列的推理范畴。皮尔士及其后的科学哲学家较多地讨论溯因在科学发现与解释中的哲学角色问题,忽视了溯因运行的内在逻辑机制问题。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溯因体现出极大兴趣,并将其着力点转向逻辑进路上。溯因有其显著的逻辑特征:非单调性与动态性,以及影响其非单调性与动态性的逻辑参数,根据其逻辑特征与逻辑参数,选择不同的逻辑处理办法,建构不同的逻辑规则、语言以及模型。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这种推理就是合情推理,即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观察、归纳、类比、推广、特殊化、联想、直觉等思维形式,构作出关于客体的合乎情理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意义上模棱两可,可以作出两种或多种解释,但从语法角度来讲作出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正确的。现代语义学家对“歧义”通常采用两种分类法,一种是“词  相似文献   

11.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以体验哲学观为基础,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主张意义的构建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象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认知语义学力求对语言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做出统一而合理的解释,为语言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溯因推理是语言理解过程中建立假设和论证假设的前提。关联理论是为获得最佳解释而确定所溯假设合理与否的重要手段,是在溯因背景下运行的论证机制。词义的调整和产出是利用溯因推理为起点,将所得假设作为关联理论推导含义,验证其合理性的系统过程,从而达到在语境条件下确定词义和准确理解说话人意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义学批判传统语义理论,强调基于身体的经验和想像,将注意力转向人类的推理。通过对认知语义学六个主要观点即经验观、概念化、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以评析,分析结果表明认知语义学虽能解释一些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但研究覆盖面较小,认知语义学理论亟待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肖仕权 《教师》2012,(27):39-39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现实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讲,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在认识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演绎所依据的理由,来自对特殊事实的归纳、概括,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演绎离不开归纳;而归纳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又必须有一般原理为指导,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补充、丰富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故归纳也离不开演绎。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是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统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归纳与演绎法的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值得我们追寻、探究和学习的,它对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间接回指是指话语上下文中先行成分和照应成分之间没有直接指代关系的一种特殊回指形式。对间接回指的理解需要对其理解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认知语义学提供了对词汇意义的描写方法,其中的“框架”概念是一种对概念的认知组织形式。框架中一个概念元素可以激活概念中的其它概念元素。框架语义学对间接回指中指称确定和认知推理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尝试运用F 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典逻辑中的一些有效推理规则对自然语言条件句推理的失效导致条件句悖论。情景语义学认为,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跟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有关。信息流理论继承情景语义学使用内涵方法处理内涵问题的传统、使用信息通道的概念在通道等级系统中表征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对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根据信息流理论对条件句悖论的分析和解释,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信息流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上,信息流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情景和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认识论上,信息流推理与认知主体及其知识状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种交际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以关联性和关联原则为取向进行的语用推理,该理论是语用推理模式中较为成熟而完善的推理模式。在分析关联语用推理的演绎推理和溯因推理特征的基础上得出,关联语用推理的本质是溯因推理。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算法──构造思维、算法和N─S结构流程图江苏扬州新华中学唐经亚─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人类解决任何问题的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无非是两大类:推理方式与算法方式。推理方式是指从抽象的公理系统出发,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推理,来解决给定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解释话语理解与产出,提出“关联性”和“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但在语言学研究中,关联理论的“关联性”定义和“明示——推理”模式的具体过程,未有清晰的研究成果。文章借鉴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相关内容,论述“关联性”的性质是基于心智的一种无意识思维关联的认知特性,在话语理解中起到一个类似媒介作用,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自动化趋同,并用蕴含、前提和预设等来补充解释“明示——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中,溯因推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创建科学原理的助发现功能与确认理论可行性的评价功能。 1溯因推理是根据已观察现象去猜测其内在机理的思维形式。在逻辑结构上,它包括以下要素:(1)观察现象陈述,(2)导致观察现象的可能原因即作为猜测性的假说。如果我们用E表示观察现象陈述,用H表示猜测性的假说,那么溯因推理可用公式表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