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居”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对居的阐释是从“建筑”一词开始的 ,认为居使建筑成其为建筑 ,只有居着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建筑是此在者 ,而居是一种存在 ,此在的人“在之中”生存是与常人而共在的。作为现身情态的人 ,在不断地领会着常人的话语 ,从而在“闲言”、“好奇”、“两可”中沉沦于世。“存在的遗忘”是造成此在沉沦、被抛弃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造成此在人的无家可归心态的直接原因。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时 ,安居才能发生。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 ,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 ,才有本真的安居。  相似文献   

3.
诗是生命与语言的互动。生命主要指人的个体生命,就是存在中的此在。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它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生命与语言双向互动,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达成,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思。思即诗,诗即思。语言在思中才始成其为语言,才始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样的语言在根本意义上是诗的,语言在运思中成为人的生命诗意栖居的场所。生命与语言在思中互动,正是人生根本意义上的诗。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人之本质的思考是与他对近代主体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前期主要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入存在之思。但这依然有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嫌疑,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更进一步地极端化了主体主义。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更"源始"地追索,更多地从存在本身思及人,人成了存在的守护者,并且参与存在的运作。因此,直到后期,海德格尔才真正克服了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存在者与存在之间以文学艺术为桥梁;文学叙事与存在者之间以隐喻为桥梁而指涉存在,使之去蔽、使之澄明、使之自现。人“诗意地栖居”在叙事隐喻的寓所,传达对于世界存在的认识,隐喻地揭示世界存在之后的“真”。隐喻使艺术呈现艺术之美,言说了无法言说之真,实现了美与真的统一。任何一个叙事文本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的隐喻文本,诗、小说与哲学在真与美的最高境界上握手相通。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关于存在、此在的人的哲学理论,还是晚期由诗、思和语言来寻求人性生存本真的思想,都体现了其揭示人存在意义的这一主旨。这些思想对当今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指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人的本真存在,还人以自由,使人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儒学的存在之思包含了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观照,为二者在存在问题上的融通提供了直接参考。就存在领会先于存在者而言,海德格尔"存在论区分"的视域是唐君毅儒学所缺乏的。就存在问题不在在世生存之外而言,唐君毅儒学的人文主义的存在之思是不无深刻的。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可融通处,即"生命存在"和"此在"观念的对应性,其契合表现在:一是在源始共在问题上表现为"心境感通"与"共同在世"的契合;二是在个体切身存在问题上表现为"人存在于自身"与超越沉沦走向本真能在的契合。当代哲学的存在之思应该着眼于当下的生存意欲,着眼于异质性的个体性存在的不断生成维度,来思"前主体性"的——作为相应奠基方式的"构成"样式之——"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8.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海德格尔关于玄想之思和算计之思的二分思维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江雪》诗解读,提出诗文本激发读者诗意的玄思决定其作为诗的存在,因此,在翻译诗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以开放心态解读原文,从算计之思中退出,接纳原文所激发玄想之思,创造一个足以激发译文读者以相似方式玄思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它是探讨存在意义问题的一个特殊存在者。理解此在,是指理解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投入到与之关联的世界中去。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通过畏,我们才能从在世之在的沉沦中寻找到被遮蔽的此在之身影,从而领会到此在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化的源头对该文化始终具有规约性的意义.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诠释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发现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久被遗忘和背弃,于是要回到哲学之思,只有倾听源始,让存在自行显现,入于澄明,才能达到思与诗的合一,才能回到真正的哲学,也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此在.正是基于对古希腊思想的倾听,海德格尔扭转了传统的诠释学方向,启迪了现代思想并昭示出现代哲学的基本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诗学主张把生命情感融入大地的寂静幽宁中,感受自然的律动,获得生命的清澈与澄明。真正的诗都是"归家"之诗,只有回归久已迷失的精神家园,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居。同时,中西方诗学都批判了工业文明和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我们对当下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通过内省式的直观以达到“存在”的“澄明”,最终实现开放式超越性的生存:诗意的栖居,抵达自由本真的生命存在。海氏哲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导致了两种哲学精神指向的理想生存状貌的内在契合,形成了诗意生存观和魏晋人格在生存层面理解上的神同和人格实现方式观念上的暗合。此生命哲学观对解决现代人异化结症和摆脱空虚的生存体验,找到生存的重心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沟通事实与价值世界,去遮蔽见澄明文学沟通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寻,对精神的关怀与救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文学与生活并非同构,而是为了克服现实的压制和遮蔽而产生的。文学可以揭开习见事物对真理和存在的遮蔽,让人反观日常生活的沉沦与麻木,进人澄明的真理领域,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谈到文学时说:文学并不是消遣,文学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很可悲,而文学使人变得不顺从,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让我们有批判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9.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问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一,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