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你经常做梦吗?你还记得上一次梦境的情节吗?你做过恶梦吗?如果你对自己的梦境感到好奇,不妨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为大众熟知的著作,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读物。从专业角度来看,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对梦的产生、加工机制的研究,是精神分析主义的代表作;而从普通大众的角度说,这本书又让人学会通过分析梦境,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梦境描写在《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梦境描写能够发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中隐性的一面;梦境描写使模糊状态的性格更加清晰化,使现实生活中已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梦境描写可以更深层次地审视和评价人物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2,(5):91-96
清初山西阳曲作家刘璋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作品,除讽刺小说《斩鬼传》外,还有《飞花艳想》《幻中真》《巧联珠》《凤凰池》四部才子佳人小说流传至今。刘璋作品中蕴含了较多的占卜与梦境相关的叙事,通过这些情节,可以考察出小说中占卜与梦境的叙事特色,亦能体会刘璋本人因果报应思想与怀才不遇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共有16处,其中李瓶儿、西门庆的梦境完全符合中医梦理论中对梦的成因的分析和阐述。这绝不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不经意的巧合,而是深谙中国传统梦文化的一种显现,对梦入文学的精心布置。其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蕴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一部具有高超的叙事手法的文学作品,其预言叙事技巧对后世小说有着深远影响。文章探讨了《左传》直接预言、相术预言和梦境预言形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并指出其在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等环节上对后世小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先秦典籍中对梦境记述最多的一部作品,其中的梦境预言内容丰富,颇具特色,对国家存亡、战争成败、氏族兴衰和个人祸福都有预测.其神秘性与合理性相互交融的特征,是以巫风承继和理性发展为基础的,对后世以“梦”为主题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冥报记》是初唐写佛教灵验异事宣扬佛法的一部著名小说。作品中的梦境叙述较多,奇幻色彩明显,且大多具有隐性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叙事主题。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圆转型叙事结构、叙事空间虚实转换、以小说异延结尾深化主题的形式构建情节上的合理叙事逻辑,在梦境构造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叙事范例。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11.
从曹文轩的《根鸟》等几部长篇少年小说,可以看成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小说以少年的精神的动态成长为核心,以成长的视角为主视角,并精心设置了成长的引路人的角色,对少年的成长作了形象的阐释。曹文轩通过小说也对成长作出了独特的美的关怀。他的长篇小说可以被看作为中国当代出现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2.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之梦承袭并突破了前人梦描摹时的梦魂宗教崇拜之神学性思维模式,将虚构的梦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使梦文学成为映射社会文化的特异窗口,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梦文学艺术发展序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极具先锋精神的一位创作者,陈染在当代文坛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一席。坚持女性视角的写作,也让陈染的作品带着浓厚而鲜明的性别色彩和明显的"个人化写作"风格。文章以陈染近年来的一个短篇小说《梦回》为切入点,探讨了陈染借小说投射出的对于现代女性生活现状的一种忧虑和思考。"梦"是小说的重要意象,小说中围绕"梦"展开的一系列情节来诠释作者在小说中通过"梦"表达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海涅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爱情歌手,其成名作《诗歌集》是一部以写爱情诗为主的诗歌集。《诗歌集》以诗人不幸的爱情生活为基础,展示了诗人“维特式”的情感历程,即所谓的“梦起、梦酣、梦疑、梦醒、梦碎、梦嘲”的爱情过程。这种“维特式”的爱情描写情真意切,清新自然,优美和谐,成就了海涅一代诗名。  相似文献   

18.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析秦可卿的判词与《红楼梦》曲,以及秦可卿故事的许多不合理处,认为秦可卿是影射明末崇祯皇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风月宝鉴》的开头,是明末宗室空空道人与吴玉峰写的。只有明末宗室才会有深切的"天崩地裂"的感受,才能饱含着国破家亡的辛酸泪,用荒唐言来吐露他们的"吊明之亡"。  相似文献   

20.
“滇”的族属问题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基础课题,至今仍然争论不息。通过利用大量考古学资料,采用考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滇”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氐羌族群南迁的时间几个方面考证,“滇”应是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同时用反证法否定了“滇”为“越”、“僚”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