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居巢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一尊摇篮,远古时期即形成以有巢氏族部落,夏商时期发展成巢国(方国),被中原称为“南巢,”西周为“巢伯国,”一部《左传》15次见“巢,”是江淮春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巢湖市居巢区域随着军政形态的沿革和演衍而相应获得诸多称谓,这些名称都烙印着凝重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史实事件,系统地珠联起来就是一部居巢史纲。  相似文献   

2.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3.
无为考释     
无为县境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属于中华最古老的有巢氏族,并渐以形成有巢氏族部落和巢国(方国),中原称之为“南巢”。夏、商、西周时期,地属古巢国。春秋为巢国地,为楚吴争夺之域。秦置襄安县,汉、晋续设,并于境内设置临湖县。北宋始置无为县,后随历史演延而不断变换行政名称及区划。本文对“无为”来历与异说,无城城建史和古镇史料的考释,具有参考价值,略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考古学兴盛,巢湖流域1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被发现与发掘。地下古人类化石和遗迹揭露,证明了巢湖区域30万年古人类的历史活动,也证明了文献记载有巢氏的很多故事。和县猿人、银山猿人、薛家岗、凌家滩等遗址,其文化遗存和遗迹,证明了有巢氏“构木为巢”、“筑巢而居”、“编槿而庐”的历史。遗址出土“杉树”、“阳鸟”、“猪首”、“龟”等特有的玉雕,不仅证明了有巢氏生活区域所在,也证明了有巢氏崇拜树木的精神文化,7枚“人俑”玉雕出土,展现了距今5千年的人物形象,其原型就是有巢氏人物。  相似文献   

5.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6.
杞国史考     
杞国为夏禹之后,封于今河南杞县,后来东迁山东诸城、安丘,到战国初年,才被楚惠王所灭。这个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古国,而历史文献却寥寥无几,《史记》虽列有《陈杞世家》一篇,而对杞国的叙述仅二百七十多字,这么简略的记载是不能概括杞国的全部历史的。从《春秋左传》和《公羊传》中也只能窥见一鳞半爪。正因司马迁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而使杞国历史被忽略了。但是,杞是夏族的主要一支,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先民。“杞人忧天”的成语几乎在我国成为老少皆知的典故。故此,值得对杞国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7.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8.
“国灭君死之,正也”最早见于《公羊传》,董仲舒对其进行了重新建构。与《公羊传》“君获”而“绝之”的阐释不同,董仲舒认为,“君获”等同于“国灭”,“佚获”较“君获”罪更甚之,“国灭”则君应死之。《公羊传》对逢丑父代君而斮本无褒贬,意在批评齐顷公“佚获”,董仲舒则以齐顷公无耻和纪侯死国阐发“贤死义”之义理,且将其纳入经权讨论,认为只有臣子在危亡之际可行权,国君则不能。董仲舒将纪季在纪国灭亡之际以酅入于齐的行为,解读为纪侯命其弟所为,纪侯的存社稷是以纪季代为行权实现的,变《公羊传》的“贤纪季”为“贤纪侯”。董仲舒“国灭君死”说虽与《公羊传》有所差异,但其与公羊义理一脉相承,因而可以说是对公羊义理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句践灭吴》又名《句践栖会稽》,选自《国语·越语上》。常被选为教材,影响较大。但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歌颂句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肯定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政策。从历史回顾,对句践灭吴、复国雪耻的事迹,历来评价也不一样。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句践世象》中称赞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将其原因归结于血统论——“盖有禹之遗烈焉”。到了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评赞》时,强调了句践“折节下士,致思尝胆”,能任用贤才,艰苦奋斗的精神。清初爱国诗人顾炎武在《秋山》诗中则强调了民族存亡关头,英勇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王会》是《逸周书》里很重要的一篇文献,其中提到了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共计十五个东北古国。本文对《逸用书·王会篇》中提到的这十五个东北古国进行了逐一梳理,力求勾勒出西周时期东北古国概括。  相似文献   

11.
洛阳在中国古都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时期的成周城,即西周成周城和东周成周城。营建西周成周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迁居"殷顽民",镇戍东土。然而由于王子朝发动叛乱,周敬王在晋国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建新都,即东周成周城。其地望在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  相似文献   

12.
丁氏王朝(公元968-980年)是越南第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这是越南早期封建社会的重大转折;而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又是越南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和暴君制之始。在丁朝之前,曾有吴权称王,但吴权从未真正统一过整个安南地区。因此,吴权称王,并非南已成为封建独立国家之始,吴权也未成为一个封建独立国家和正统君主,对此问题中国同某国学看法甚有分歧。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4.
息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国早在商代便已存在于豫南地区,主要活动于淮河上游南岸的今信阳市罗山、光山境内。至西周时期,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商代息国旧地重新分封同姓方国,也称为息国,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为第一代息国君主。周代息国始为伯爵,后为侯爵,活动中心向北移至淮河北岸,主要在今天信阳市息县县境,故城在今息县县城西十里处的青龙寺。姬姓息国在公元前683年为楚人所灭,息人被迁往楚地安置,息君自称为“息子”。息国故地沦为楚的一个县,成为楚人向北与北方诸侯逐鹿中原和向东经略淮河中游地区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5.
宕昌新石器时代的民族考古主要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宕昌羌人在商周时期跟随武王灭商,为秦汉西羌的一支,汉建羌道,晋度;晋朝建立羌人政权-宕昌国,北周灭国建宕州。明清将西羌改称西番,清晚期至民国划分为藏。现代意义上的藏语实际就是古羌语的延续;羌是藏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张潮是清初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其编辑出版的作品集有《虞初新志》、《檀几丛书》和《昭代丛书》等。《虞初新志》为文言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张潮的编辑出版思想,在保存文献及启迪后人方面有着杰出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密在亡国前虽已成名,但其作品的思想境界均不高。笔者从家国之思与人生之慨两方面分析他此期词作的思想境界,总结其审美取向与思想情趣。  相似文献   

20.
汉文化,是指两汉时期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汉文化自形成以后便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儒术"的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儒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贯彻,不可顾此失彼,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儒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的学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作为国学应继承发扬并光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