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1、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2、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3、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分析归纳“海氏循环论”、“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审美论”等等;无论是把“建国以来”、“新时期以来”、“西方的”,乃至“古今中外”的旧有艺术理论作一个或简单或复杂,或单一或系统的罗列陈述;无论对于原有艺术概念不断的消解和否定,抑或是从根本上否定艺术定义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艺术之为艺术而别于他物,是肯定可以定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论 何国瑞先生主编《艺术生产原理》之后,又在新著《文艺学方法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论纲》)中进—步确立和深化了自己的“艺术生产论”学术体系。 《论纲》的核心部分首先强调了“元方法论”及其指导下的从认识论升华到反映论再归结为生产论的理论原则,这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接着,何先生翔实阐述了“艺象”这一核心范畴: 艺象是艺术本体存在的现实形态。艺术主体、艺术播体、艺术受体、艺术管体都是围绕着艺象开展活动的,艺象是艺术主体以艺术客体为原料,使自己的审美情意对象化、符号化的产物,是满足艺术受体的心理(首先是审美情感)需要并使之趋于某种平衡定势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唐代开始,弄孔子、乱经传之优戏表演不断涌现。作为一种由学术论议、宗教讲经演化而成的以插科打诨为主的特殊戏剧形式,唐代“弄孔子”的活动始于宫廷,由优伶传及民间,形成化雅训为俗讲、化圣经为讹传的戏弄艺术。考察这一戏剧形式的演出与流播,有助于我们了解装扮表演孔子由宗教而伎艺、由伎艺而戏剧、由雅及俗的俳谐意趣中所隐含的关于唐代政治、宗教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美育     
以孔子、柏拉图、席勒、蔡元培等为例范,概述了美育的历史渊源;评析了美育即情感教育、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美学理论教育和否定美育的独立性等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美育的基本特征,强调美育在培养社会新人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可取代性。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忠恕”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非两个并列的概念。其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所谓“肯定表述”都非孔子原有之意。“忠恕”与“仁”、“圣”等概念有密切的联系,与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忠恕”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情感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美学理论有以下3个独创性的观点:其一,艺术的性质与功能就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是一般地强调艺术是创造性行为,而是突出艺术是在现实中活动,揭示现实的矛盾;不是一般地突出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而是直接把艺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其二,人类必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呼吁人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之路,尽管在常人眼中是如此地遥远,但确实不失为一种指点迷津的深刻见解。其三,大众艺会把人引向堕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化工业、大众艺的批判无论对20世纪人类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艺、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从其意志论哲学出发,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表现为无止境的欲望与冲动,因而,人生是痛苦的,艺术可以展示使人沉醉于“自失”的境界,忘记意志的存在。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前提,认为审美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悲剧性,这是两个人在意志论美学中的合唱,也是变奏之所始。叔本华从肯定艺术始,终于否定人生。尼采则肯定艺术进而肯定生命!然而尼采表面的乐观并没能掩饰住内心的失望, 他发出的最后的哀鸣把他带回到叔本华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论注重观照审美主体在艺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主体情感特征和艺术修养、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及艺术转化等方面开掘主体精神。无论形而下层面的感兴而作、“神与物游”,还是形而上层面寻求“观道”、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外化和超越显示出异于西方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反映论、艺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内涵不同的三个概念,不能混淆。艺反映论导致认识论艺学,造成许多局限性。审美感应论和审美反映论是为纠正其弊病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审美反映论不能包容审美感应论,二的哲学基础不同,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审美反映论”运用的范围较小,一进入艺术和美学领域,不免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1.
本丈旨在分析尼采的艺术思维方法:一,以“肯定的否定”颠倒了苏格拉底和黑格尔的“否定的肯定”的辩证法;二,存在一生成的思维方法来描述艺术及其功能。最后结合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关于艺术解体论的学说来分析尼采是如何超越彼岸思维而判定艺术之最终命运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西方传统的艺理论有如下四个传统:在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所谓“镜”的传统,即模仿-再现的传统;在艺与作家的关系上,有所谓“灯”的传统,即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在艺与读的关系上,有所谓“教化”的传统;而在艺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上,则有追求和谐、优美的审美传统。这种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的天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虽主要得力于周文化,但它对夏、商文化以及老子学说均有新吸取,从而显示出多层面的文化追求特征。孔子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其“天”主要有两个意象,一是指自然规律;一是讲“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示生命和寿命,与自然之“天”相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虽受宗教神学的制约,但包含着非天命的文化因子。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更为重要,进而希望在“天”和“人”之间寻找出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即这种天人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又能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强调人事到倡导仁学,孔子以宗教神学为支撑点的天命观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孔子认为音乐的使命是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陶冶人们的情感;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节制,反对革新,在音乐美学思想上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礼”,而柏拉图的音乐美学的核心则是“理念”。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孔子所提倡。毛泽东同志在论教学法时,肯定了这一方法;并提出要废止同启发式相对立的“注入式”。本文试从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寻找根据,对“启发式”和“注入式”方法加以区别。一、启发式总是应欲而施注入式不顾求知欲望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指出:“不恨不高,不徘不发。”根据古人的注释,“愤”,是心求道而未得,“排”是口欲言而不能。即只有在学生有了求知欲时,教学才能有明显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绝不无欲而施。所以,有欲而施,才是“启发式”的特点。孔子为什么要强调…  相似文献   

19.
从口语语料调查和文献语料参证两个方面说明“可以”的否定形式“不可以”已经为人们广泛使用,说明“不可以”是可以的。“不可以”与“可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否定——肯定的对应形式,而不是一个只有肯定而无否定的不完整的语法结构形式,这符合语法结构的对应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艺观。他们自由主义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供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