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这里从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双方的处境,试图说明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她们都是不平等权力下的性别“他”以及种族“他”。尽管母亲的“讲故事”策略使母女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从分裂走向融合,但在产际生活中,华裔难于为自己构筑起一个统一的身份,华裔女性也难于成为温妮为女儿珍珠(为所有华裔女性)建构的真正意义上的“莫愁女”。  相似文献   

3.
食物因为具有强烈文化色彩、性别与民族属性成为女性研究和少数族裔研究的课题之一。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通过琐碎而丰富的食物意象刻画华裔家庭母女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华裔女性长期受压制的欲望与身份寻求的历程,显示出汤亭亭小说特有的女性声音与张力。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四对母女从矛盾冲突到沟通和解过程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和寻求的心路历程。笔者旨在以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浅析《喜福会》,讲述华裔妇女尽管遭遇来自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压迫,依然努力追求女性"自我"的权利和非殖民化道路,吸纳了民族文化和中国血统,建构具有女性"自我"特色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都市女性的性别写作其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于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和大力促动。一般而言,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主要指在男权文化制约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甘于传统性别文化派给自己的各种屈辱性别身份,而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文化重建,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都市女性写作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凸显和张扬,昭示了当代新潮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母女关系、女性形体、俄狄浦斯情结等角度解读《洛莉塔》小说文本,揭示《洛莉塔》中的母女关系以及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姜系的右矗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娟 《考试周刊》2012,(72):25-26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从1989年出版以来,对其的研究便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通过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在构建自我身份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对母女关系进行解读,反映出两代华裔女性秉承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窥新一代华裔子女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0.
《亲·爱》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处处闪耀着母性情怀的电影,表达了母爱和母爱传递的主题。电影围绕女主人公陆雪妮呈现了三对母女关系,但是三对母女都没有血缘之亲,却有着浓浓的母爱,这种母爱是对传统母爱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即跨越血缘、民族和国籍的博大的母爱。而且,在这种大爱主题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文化身份问题,电影通过女主人公演绎出文化身份的迷失和焦虑,以及她不断探寻情感和文化身份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1.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母女关系书写领域独树一帜,其笔下的母女关系往往历经误解、冲突、沟通直至和解。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时,往往将二者割裂,强调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及其对原生家庭的和解,忽视了母亲在治愈创伤过程中身份和心理的动态变化。从家庭创伤记忆角度出发,解读《奇幻山谷》中主人公微奥莱与母亲路路惊人相似且彼此共通的人生经历,以期阐明家庭创伤记忆的书写文学意义,探讨其对构建新时代良性家庭文化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艳 《考试周刊》2011,(29):28-29
以《苏菲》走进文学大门的白薇,她的创作带有自传性色彩,她的作品涉及到出走、女性情谊、母女关系、爱情等女性主题。基于对自身命运的切身感受和性别认同,她对女性和女性生存状态表现出特别关注,她的作品在同时代作品中不算特别出众,但却真实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的分析,力图以点带面地考察当代女性小说的反成长主题的特点。作者认为《玫瑰门》摒弃了传统的超性别写法,而是把以苏眉为代表的女性身份和女性经验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从性别立场出发来展示人物的人生体验,从而显示出其性别身份所带来的文化困境和独特的生存体验。小说带有反成长意义的结尾,在当代女性小说中具有普遍意义,它表明女性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成长的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入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17.
张洁作为新时期的女作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新的书写.作品《无字》从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出发,描写了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灾难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爱人、父亲、兄弟、朋友的母女共生固恋情怀.同时《无字》中的母女关系超越了狭窄的血缘至亲的限制,书写了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张洁对这种母女关系的书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张洁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对经验世界的进一步的延伸和领悟,是个案的写作.张洁的《无字》闪耀着女性进步思想的光辉,是女性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广告中的语言、男女形象的塑造以及广告中反映的男女身份和权力都深深体现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意识性别关系.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揭示了这种性别关系的不平等,指出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广告中关于性别的话语,广告中的语言、形象和身份、权力关系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男性霸权文化.文章同时也指出,广告中男女形象塑造的变化和男女身份、权力关系的变化引起了男女性别关系意识的变化和改进,从而可以促进女性意识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通过比较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的The Color Purple两个中文译本,女性译者为显现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采取的策略得以展现,女性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角色得到扩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对抗、母女关系、以及女儿们的身份认同等方面。本文认为,《喜福会》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它不仅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价值观的碰撞,还描述了几位女性的成长历程。本文将对小说中吴精妹、龚琳达和许安梅的故事进行研究,探讨母亲们在旧中国以及女儿们在美国遇到的种种磨难和她们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