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地热能开发利用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地热能发展情况,从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无干扰式地热能及地热发电等多个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地热供暖已取代温泉疗养成为地热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对我国目前的供暖环保需求和国家地热能发展相关政策分析,判断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将由单一应用、粗放应用向梯级利用、集成应用发展,对于地热能条件适宜地区逐步将地热供暖向地热发电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履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承诺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承担的“天津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研究”,在调查研究天津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经济、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04,(8):12-15
中国地热能目前直接热利用的设备热功率2443MW,排名世界各国之首。在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996-2010)发展纲要中地热能的主要任务为“继续扩大利用西藏及其他地区的地热资源,解决地热腐蚀、结垢和回灌等技术问题,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利用”。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任务相比较,上述地热能的主要任务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热能目前直接热利用的设备热功率2443MW,排名世界各国之首。在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996—2010)发展纲要中地热能的主要任务为“继续扩大利用西藏及其他地区的地热资源。解决地热腐蚀、结垢和回灌等技术问题,进一步扩大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利用”。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任务相比较,上述地热能的主要任务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且比较容易开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雄安新区浅层(200米)地热能宜于开采;深层(200—3000米)地热能中的砂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热量大,宜于开采;超深层(3000米)地热能也具有开采潜力。雄安新区的雄县在利用大型岩溶热储开展规模化供暖方面,单一项目已实现世界最大(450万平方米)供暖能力。文章认为,雄安新区应该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力度,重点是超深层碳酸盐岩热储;在利用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深、浅资源合理配置,还要重视环境保护,协调好与其他资源利用的关系;同时,要发展地热储能技术,形成以地热为主体,多能互补的"地热+"的清洁能源利用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浅层地热能与热泵技术、深层地热能与开采技术以及深层地热能与浅层地热能开采相结合方面探讨地热能源在供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位于全球地热富集区,地热资源丰富且品质较好。有各类地热显示区(点)600余处,居全国之首,高温地热资源占全国地热总量的80%。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十三五"期间,国家第一次把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写进全国的总规划,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地热能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地热资源是我国蕴藏量很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开发空间,尤其是在我省长白山地区,无论是直接利用还是间接利用,地热本身存在一定的开发利用的弊端但是只要有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必然会解决相应的问题,将能源更有效的利用起来。地热能源的未来是对资源调整的过程,是对资源合理分配且有长足发展和规划的,因此地热资源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是十分宽广的。  相似文献   

9.
抓住机会发展地热供热对我国许多城镇地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重大作用。用地热供热有三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资源能实现可持续利用,不破坏环境。二是要采用能抗腐蚀的地热间接采暖系统。三是所需要的资金能筹措经营能获利,才能与常规采暖竞争。  相似文献   

10.
地热作为一种有很大储量的备用能源,而被许多国家所重视,现在约有六十余个国家正在勘探与研究地热能。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地热水在我省已开始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就鲁山周边而言,地热资源研究、开发程度较高,为鲁山地区的地热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洪浩  叶文虎  宋波  张显学 《资源科学》2010,32(11):2172-2178
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收集、市场定位、应用推广方面归纳了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特点,梳理了该产业发展所需经历的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三个阶段。指出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龙头企业缺少扶持,提出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重点在于替代分散供热市场中的中小型燃煤、燃油、燃气、燃电锅炉。以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其建立在资源收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锅炉设计与配套、供热服务4个环节之上的产业链运行情况,提出依托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扩展中小锅炉区域供热市场,是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迅速产业化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下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采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现代制造业近年来稳定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是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能源投入和二氧化氮排放量对于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为此,提高北京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大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注重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优化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代制造业。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热利用与综合利用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建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等领域分析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热利用与综合利用的需求,同时根据能源需求、技术发展进程,评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热利用与综合利用的发展潜力,进而阐明了可再生能源梯级利用、互补利用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发展前景和方向,并制定了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了工业领域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主要领域,太阳炉等技术是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频发,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受经济成本、取暖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短期内燃烧化石能源仍为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主要形式。推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文章回顾了区域供热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介绍了近10年来国家相关的供热政策,详细比对分析了我国北方现有各项清洁供暖技术的优劣,包括:清洁燃煤供暖、天然气供暖、电制热供暖、地热供暖、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太阳能供暖、工业余热供暖、核能供暖等,最后对清洁供暖领域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讨解决路径。为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今后围绕3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1)逐步建立清洁取暖科学评价体系,从全生命周期角度主要考量能效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影响指标等性能参数;(2)有序推进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和采暖末端能效提升,逐步健全现有供热系统评价体系,对于供热管网先评估后改造,逐一突破;(3)积极探索多方共赢长效机制,注重顶层设计与协调,加强区域政策配套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现有研究对于政府对制造业补贴能否提高制造业绩效存有争议。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研发投入是提高制造业绩效的有效途径,而且相比于一般制造业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提高效果更为明显。同时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一味增加研发投入,可能挤占其他部门资金。因此,政府补贴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而且对于高技术产业企业绩效提升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对一般制造业;并通过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以上研究结论。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补贴,而且应该重点补贴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8.
李玉刚  叶凯月  吴朋 《科研管理》2022,43(4):158-164
    研发投入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专业化经营?相关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结论,且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文章采用我国2008—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和制度视角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市场化程度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专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践价值在于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与发达国家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水平较低阶段,作为追赶型企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不适合把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应该专注于在本行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重视研发的企业为了应对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应该固守主业。  相似文献   

19.
探讨高科技企业信息技术(IT)投入效率与研发效率的相关性及其交互机理和协同障碍,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43家大型上市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公开的企业年报数据开展相关分析,并以其他43家生物制药中小型上市企业相关数据作为补充验证。结果表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上市企业的信息技术投入效率和研发效率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研发效率但信息技术效率偏低的企业应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投资效率和治理能力,而信息技术效率较高但研发效率较低的企业需要重视如何依托信息技术投入效率和治理能力优势进一步提高研发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