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媛  李乃杰 《科技风》2014,(17):205-205
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气候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和总结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在厄尔尼诺事件中,由于副高受其影响而导致了我国降水的一系列变化。厄尔尼诺翌年,我国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日前在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显示,当前厄尔尼诺现象已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可能将给我国带来"暖冬"现象。自2014年5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并一直维持至今。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厄尔尼诺海温升温幅度累计超过了极强厄尔尼诺标准。  相似文献   

3.
2015年初,热带太平洋明显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物理信号,这些大气和海洋中呈现的前兆信号与上次爆发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1997年同期非常相似。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积聚,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也更加显著。到10月份以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2.0℃-3.0℃以上,发展成为21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比国际上众多厄尔尼诺模型提前6-9个月未能给出正确预报的现状,在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海洋专项的支持下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预报系统(中科院大气所集合预报版本:IAP Leefs_CDA),则提前9个月以上对该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强度给出了成功的预报,为我国的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厄尔尼诺预报系统的另一版本(中科院海洋所确定性预报版本:IOCAS ICM)也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网站上提供厄尔尼诺实时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自1959年以来的11次厄尔尼诺事件对青海省降水量、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1997年向我们告别了。对全世界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工作者来说,1997年是不能忘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发生一次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已经结束。预计,2016年夏季,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但发生类似1998年夏季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处于拉尼娜(La Niña)状态,有利于2016/2017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017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正常略偏多。  相似文献   

7.
利用昌都市7个观测站1980~2015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昌都市汛期雨日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小雨为昌都市主要降水事件,但中雨事件对汛期旱涝的影响最大;小雨、中雨与总雨日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呈西南少-东北多分布,大雨日数存在一定差异;总雨日、小雨日、大雨日均呈增多趋势,中雨日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2d/10a,减少趋势十分不明显;各等级雨日在时间域上表现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8.
每年7月至9月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汛期,从南部海面上吹来的季风经过长江、华南,进入华北,标志着华北雨季的到来。今年汛期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比以往提前了10多天,并且降水现象频发,降水量普遍比往年偏多25%~100%。本文着重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对华北汛期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气候环境     
<正>全球气温1.5摄氏度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持续增加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蔡文炬教授、吴立新院士团队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气候模式试验数据研究发现,即使全球增暖控制在1.5摄氏度,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仍持续增加,人类社会依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重大影响;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变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2000年以前降水较常年基本上偏少,之后则偏多.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嘉善县秋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概率更高,春夏季则相反,且冬、夏、秋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同时,嘉善县降水偏少的概率基本上集中在40%~60%,其中拉尼娜年春季嘉善降水偏少的概率稍高.通过皮尔逊xx2拟合方法检验可知,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即二者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1.
2019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弱-中等强度厄尔尼诺(El Niño)。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结果表明,预计2019年汛期(6—8月),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其中江南地区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四川东部和陕西南部等地降水正常略偏多。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河套地区降水偏少2—5成。预计2019年登陆台风数正常略偏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科院大气所ENSO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夏季(6—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中科院大气所的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形势为降水趋于常年。部分地区可能呈现偏多或偏少的情况。具体为,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河套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登陆台风数正常偏少。  相似文献   

14.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severely disrupt the global climate, causing pronounced socio-economic losses. A prevailing view is that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defined by total precipitation or convection in the Niño3 area, will increase 2-fold in the future. However, this projected change was drawn without remov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models’ common biases. Here, we find that the models’ systematic biases in simulating tropical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century can redu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jected change in the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its related extreme El Niño frequency. The projected Pacific SST change, after removing the impacts of 13 common biases, displays a ‘La Niña-like’ rather than ‘El Niño-like’ change. Consequently, the extreme El Niño frequency, which is highly linked to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cific SST change, would remain mostly unchanged under CMIP5 warming scenarios. This finding increases confidence in coping with climat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5.
Prior to the work of Jacob Bjerknes the El Niño phenomenon was regarded as an aperiodic climatic event confined to the Pacific coast of South America. Spurred by a grow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oceans' role in global climate,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El Niño resear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El Niño is now recognized to be an integral part of a Pacific-wide ocean relaxation, with global climatic impacts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However, we are still groping for the final prize: the ultimate cause of this climate anomaly and the ability to reliably predict its onset and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6.
1961-2013年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洋  王玉辉  吕晓敏  叶永昌  汲玉河 《资源科学》2015,37(12):2501-2513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71个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选取了“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项目提出的57个极端指数中的8个核心指数,分析和揭示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东北三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的高温阈值、低温阈值与最长热浪天数均随时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霜冻日数随年际表现为下降趋势;②东北三省西南地区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北部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同时北部亦是年和春、秋霜冻日数的高值分布区,且高温热浪的天数相对较长(高温热浪的季节);③年和秋季强降水阈值随时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春、夏和冬季强降水阈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夏、冬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亦随年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秋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持续干期呈现下降趋势,夏季呈现上升趋势;④东南部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夏季与春季、秋季为极端降水事件易发的季节,极端事件增多,且向西部蔓延。年与四季的持续干期的分布均呈现西长东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Trans-Pacific transport of enhanced ozone plumes has been mainly attributed to fossil fuel combustion in Asia in spring, but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vegetation fires in Asia. Here we show that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modulated fires in Southeast Asia, rather than Asian fossil fuel plumes, domin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pringtime trans-Pacific transport of ozone across the entire North Pacific Ocean. During El Niño springs, the intensified fires from both the Indochinese Peninsula and Indonesia, together wi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result in enhanced ozone plumes that stretch over 15 000 km in both the lower-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This enhancement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ozone concentration, with an almost 10% increase at Mauna Loa Observatory, Hawaii, a unique site to monitor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ver the North Pacific. This study reports an unexpectedly strong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fires, linked with climate variability, on global tropospheric chemistry and proves once more how complex the interaction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re.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周长艳  王顺久  彭骏 《资源科学》2010,32(12):2433-2440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冬、春季节金沙江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北部的南支偏西风水汽的贡献尤其重要;夏季该流域上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秋季则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③20世纪60年代至今,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水汽源地、水汽输送通道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区域上空增湿更是明显;1958年-2002年金沙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水汽输送总体呈增强趋势,主要由纬向输送增强所致;④近年来金沙江流域整体大气降水、径流量地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都与空中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资源科学》2015,37(12):2514-2523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但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量与强降水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大雨降水量和日数的减少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响应最显著,贡献率最大。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22a、5a,降水强度主周期均为28a。该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对区域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