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付燕 《家庭教育》2007,(3X):30-31
这是一个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发给4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两颗软糖”。[编按]  相似文献   

2.
夏萌信箱     
我的孩子两岁多,食欲不好,能否吃“生命宝”、“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当然能吃。但食欲不好并不是因为没吃“生命宝”和“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我看关键还是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食欲。定时定量,多活动是一个方面,还要动动脑筋把饭菜做得更合孩子口味。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怎么办? 从尽量少表扬他开始,给他一点挫折,训练其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彭静 《四川教育》2022,(7):17-18
<正>从“阅读”到“悦读”,这是小学生读书发展的一次飞跃,而要完成这次飞跃,则需要调整读书目标,改变读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小学生量身定制阅读的方式,进而逐步达到“悦读”的境界,并达成赋能的目标。首先,乡村留守儿童“闲暇阅读”具有必要性。乡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其监护人大多只能解决孩子的吃穿住行问题,送孩子到附近的小学接受义务教育。这批留守的孩子下午放学后回到家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更多的只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两颗软糖。  相似文献   

5.
大凡为家长者都爱听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顺耳之言”亦即“好话”,不爱听别人批评自己孩子的“逆耳之言”,简言之为“坏话”。这也往住导致孩子只能听“好话”,不能听“坏话”。特别是当今每户人家都是一个独苗苗,有些家长往往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孩子估计得太高,常在亲友、邻居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  相似文献   

6.
“这孩子真漂亮!”“您的孩子真聪明!…瞧这孩子多听话!”……当人们这样夸奖孩子时,很多父母把这视为客套而敷衍过去,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交往角色,因而忽视了这种“客套”和“敷衍”对孩子的影响。儿童非常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但儿童在接受成人的评价信息时,很少能理解其真实含义,不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评价,哪些只是客  相似文献   

7.
“三八”妇女节那天,邻居六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见妈妈在洗衣服,就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你别做事了,让婶婶做吧。”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事后我想到了这两个问题。一、孩子的话符合这时期儿童思维的特点,这时儿童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考。如进行计算,表面上能算出3+4=  相似文献   

8.
陆梅 《中文自修》2010,(5):18-20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感觉:同样是写给孩子看的文学,儿童小说写起来更自由、更酣畅,儿童散文却有很多的牵制——你不可以虚构,你还是个成人,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把自己“变”成儿童,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以回忆回溯的口吻,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摘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在一个有关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些父母在谈论“儿童权利”这一问题时心情十分复杂:从理性上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担心一旦把权利还给了孩子,子女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怎么办,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家长们的忧心不无道理,这倒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缺乏信心,而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在谈论上述担忧时,其实也就找到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理由和办法。正像许多父  相似文献   

10.
据我长期观察,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难题”是培养意志、发展智慧的一种好方法。——作者有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过,孩子从生活的第三个年头开始,时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而不愿接受成人的帮助,这是儿童行动发展的标志。儿子1岁半了。有一次,我给他两个玩具,他会拿比较新鲜的一个。如果把这个玩具放在稍远一些的地方,他会努力去够。这会不会就是意志的萌芽表现?如果我把玩具当着他的面藏起来,他还会去寻找。这可能就是智慧的表现。据我长期观察,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难题”,是培养  相似文献   

11.
孩子两岁多,变得越来越能干了,但令人烦恼的事也接踵而来。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常说:“我自己来”;他常常为了一点点小事莫名其妙地放声大哭;他经常不听劝阻在家里“大闹天宫”。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是其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说明孩子已进入“第一反抗期”。在这一阶段,家长若尽可能满足孩子“自己来”的愿望,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孩子将会终身受益。 A.通情达理。不过分干涉。不要怕孩子把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两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那么,家长该怎样正确对待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东东两岁了,以前他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和大人对着干,任何事大人都要依着他,不然他就大吵大闹。早上,东东拿着一把牙刷,一边跑,一边就要把牙刷往嘴里放,爸爸马上告诉他不要那样做。东东看着爸爸,倔强地说了一个“不”字,然后慢慢把牙刷放到了自己的嘴里,让爸爸知道,自己就是要和爸爸对着干。于是爸爸硬将牙刷抢了过来,没想到“风暴”来了,东…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现有三个馒头,要分给两个孩子,不能把馒头切开,怎么分?这是一道儿童智力测验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的儿童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可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中国儿童难住了。是我国儿童不聪明吗?显然不是。他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想法:给一个孩子两个馒头,给另一个孩子一个馒头,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他们很快又作出了“自我否定”,感到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似乎“不合理”。这种所谓的“感觉”,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常常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只有平均分配才是合理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游戏时…  相似文献   

14.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是“要相信孩子”。但是,只有热爱孩子才能相信孩子,热爱孩子是相信孩子的基础,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而,他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们,他用爱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并非向所有的人都能敞开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这颗心对于什么是“爱护”,什么是“挑剔”,什么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什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队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法。 一种是溺爱,这种“爱”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不论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恨不得孩子要月亮就不敢摘星星给他;要么对孩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对孩子的行为从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一味的严历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不敢和父母谈真实话。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法管教。这种“爱”完全失去了理智,很不可取,它最终只能害了孩子而使家长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儿童在正式系统学习数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数学”,举个例子:如吃了一块糖又吃了一块糖,孩子们都知道共吃了两块糖;再如家长有时会让孩子买一些日常的生活小用品,俗称“给父母跑腿”,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跑腿”的机会给孩子带来的数学经验,好比是妈妈在做菜,突然发现酱油用完了,随口把自己的孩子叫来去买酱油。还要嘱咐几句“一瓶酱油一块二,妈妈给你两块钱,买一瓶酱油,要找回八毛钱”。也不管孩子认不认识钱,会不会算账,临走时还要加一句“注意安全啊。”不一会儿,孩子把酱油买回来了,还拿回了八毛钱。妈妈十分高必“挺好”,给奖励,拿这八毛钱去买雪糕吃吧,买雪糕就不用家长教了,孩子爱吃什么样的雪糕,多少钱,八毛能买什么样的雪糕,孩子比妈妈清楚多了,用不着教孩子,孩子也不给你教的时间,一听让买雪糕早就跑没影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大多数儿童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数学”。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教育要想取得成效,首先要走近儿童。所谓的走近,即了解儿童,和儿童打成一片,成为儿童的一员。要成为儿童的一员,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们必须蹲下。蹲下来再看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儿童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遇到课堂上儿童学乌龟爬,也不会斥之为“调皮”、“不守纪律”,因为他们是孩子。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我们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教…  相似文献   

18.
一、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雅斯贝尔斯云:“哲学思想永远只能根源于自由的创造,并且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他的哲学创造.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以惊异的语气脱口喊道:‘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想象为另外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这个孩子已经触到确定性(Certainty)的普遍本源之一.他通过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他列举了几个例子后说:“任何愿意收集这些故事的人,完全可能编成一部儿童哲学专著”.  相似文献   

19.
挂钥匙的儿童策划/孙云晓主持/刘秀英张先翱在独生子女的父母竭尽全力包办子女的一切的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不得不把一把钥匙挂在了孩子的脖子上,让孩子跃出自己的视野.独自“掌管”自己。挂钥匙一族的出现已经在向父母昭示: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五...  相似文献   

20.
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而现在仍有很多人把幼儿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我们应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一、在疑问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