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了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分析了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结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从主导机制、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等提出了湖北技术服务转移体系建设的思路,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湖北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是形成国家"一体两翼"开发开放大格局的主干轴线。文章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的长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区位、生态类型、生态地理格局、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灾害等生态本底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长江干支流和湖泊水生态显著退化、重大工程生态环境累积影响不断显现、江河湖泊关系不和谐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建议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率先实行水质目标管理,形成开发节约集约与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以及打破部门和地方分割,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以确保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及生态廊道建设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变化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长江黄金旅游带规划以及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点位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基本沿长江水系发生聚集,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交通可达性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区域景区聚集加速;城市休闲型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兴建为城市景区聚集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湖泊环境演变与保护、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经济带湖泊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东部江淮流域洪泛平原区。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泊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长江经济带湖泊水环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缺乏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过去湖泊环境变化的研究可为当前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文章剖析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群的环境问题,总结出我国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地湖泊水质环境明显好于低海拔的断陷湖泊,江淮地区浅水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比西南地区的更差;通过沉积记录的多指标研究,从长期演化的角度,重点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两个区域不同类型湖泊过去百年来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气候、水文和营养变化的响应机理;查明了近年来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讨论了古湖沼研究在生态系统修复参考目标设定、治理效果评估、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优化、生态系统临界转换预警、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是我国长期和顶层的国家战略。"四大板块"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文章在阐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区域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功能、空间影响、相互作用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掀起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并已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地区分别占据长江经济带面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5.4%、33.2%和23.3%,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关乎长江经济带相关国家战略目标的成败。文章通过上游地区在维系长江生命线、保障战略资源供给、筑守生态基底、强化空间联系、拓宽内陆市场等方面的角色分析,总结了其面临的传统路径依赖、城市结构极化、区域经济断陷、绿色资本转换低的突出挑战。比较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中下游地区的落差。针对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情势,提出了从功能到治理,建立新时代国土空间多元适应体系;从中心到边缘,缩小城镇体系首尾级差的剧烈分化;从区域到县域,填充成渝经济圈西南向生产力塌陷;从平原到山区,锻造生态成色分区分级的经济门类;从主干到支流,铺设经济带高质发展的支干协同道路等战略思路,进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相关、齐普夫(Zipf)规模位序分析等定量方法,对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分析。文章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呈现上海"龙头"地位显著、城市之间差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鲜明、不同领域关系复杂等特征。为提升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应重点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双向"创新飞地"、重视多领域协同互动,推动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其科技创新均衡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并未实现整体上各省市DEA有效,存在着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其上、中、下游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现象,存在着空间集聚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非均衡发展趋势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发展的差距,且上游与中游区域间创新发展差距最大。因此,提出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以期实现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形成整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蔡冰冰  赵威  李政旸  杨慧 《资源科学》2019,41(10):1871-1885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长江经济带分区及全局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利于提升上、中、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为长江经济带早日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借鉴。基于邻近关系、地理距离、经济引力模型的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层面入手,探究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3种权重矩阵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各市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受到相邻市域的影响。②从全局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最显著的因素。③从分区层面看,上、中、下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经济政策对上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对中游地区外向型经济产生最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连接度指数对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最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运用Logistic模型研判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和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最先进入快速发展后期;科技金融通过科技资源、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市场融资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资本化还不能满足长江经济带高技术...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分析了197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发育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架构,人口和GDP呈现向沿海沿江集聚的态势,且经济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呈梯级下降,农业生产空间向上游、山区转移且多与贫困地区交叠,国土空间整体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应遵循国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点、线、面"形式组织国土空间结构。从"面"上看,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细化空间功能单元和区域类型,控制开发强度,近期应对一些需求迫切的关键区域加以重点关注。从"线"上看,主要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的建设,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从"点"上看,应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同时,通过上述途径建立合理的工业生产与城镇生活空间、保障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屏障空间,促进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明了长江流域所孕育的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流域协调发展问题,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指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建设长江防护林带、强化环境管理和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流域直辖市管理机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城市的相互联系,不是孤立的存在,以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中心城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节点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以及地缘经济关系研究长江经济带中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其他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间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皖江城市带城市基本分布在三四级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城市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线城市经济联系量总体呈现随着空间距离的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江浙沪部分城市基本属于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与中西部大部分城市属于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皖江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也要与东中部地区深度合作,形成立足安徽,加强与东部战略合作、联接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周婷 《软科学》2007,21(1):89-91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在同一区域共建这两个系统工程的基本关系,解决目前导致共建进展缓慢的各类矛盾,不仅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当务之急,更关系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合作机制,坚持中央与地方合作共建,统筹上游与下游、上游各行政区域间协作共建,是解决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核心工作之一.基于对黄石、荆州等长江沿岸地区的实地调研,指出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环境保护"费改税"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与企业的策略选择问题,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策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监管成本、企业合法排污所增加的成本、企业合法排污所增加的收益和企业违法排污遭受的处罚等因素对政府与企业的策略选择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实行最严格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战略资源,岸线资源处于大河流域经济带的水陆交互带,承载临岸港口、工业、城镇和湿地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境,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岸线资源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岸线资源的系统研究和高效管理,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岸线的生物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坏,影响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及沿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岸线资源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的跟踪研究工作;基于2017—2019年开展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成果,解析了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长江作为我国内河运输中的最大河流,在流域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作为长江航运的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水陆交通的枢纽、客货集散的中心的长江港口建设与发展,关系到长江水运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长江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