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学习诗歌可以怡情养性。学诗歌的方法有三点:一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字不苟,不放过诗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二是把握诗的三个要素——声音、意象、情趣,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三是常作多内容、多角度的比较,比出诗的情调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培养出独立自由的评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李震宇 《培训与研究》2010,(9):38-39,46
从逻辑上理解"隔与不隔"是为进一步说明"境界"提出的美学范畴,诗要"不隔"才是有境界。从整体上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现代的思维特征,但是在解释"隔与不隔"的时候还是以诗评诗的方式。王国维的诗学语言观是"语言工具说",从"文学语言中介论"来看文学作品都是"隔"。从"语言本体论"来看,文学作品都是"不隔"。  相似文献   

3.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一段关于诗词作品“隔”与“不隔”的论述。王国维认为,无论是诗是词,写景抒情能做到自然真切才是“不隔”,否则就是“隔”。具体一点说,这里包含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四则来论"隔与不隔",这是其词话理论"境界"说中论述最多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影响.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中国古文论中的"景显情隐"说,都对其"隔与不隔"说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在诗歌还是绘画中,它都占有重要地位。 “意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当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说。所谓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到了唐代,王昌龄在其《诗  相似文献   

6.
英汉诗歌意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通感历来为中西诗人所应用;联想能丰富诗的意蕴,增加情趣.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揭示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学界颇为重视戴震<诗经>学名物训诂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关涉其义理观的三个重要成果:1.定"思无邪"为说<诗>宗旨,强调"姑以",结合其"一诗数用"说,可见选取该宗旨说<诗>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考虑;2.提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变"新说,为<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3.将二<雅>作出不同于前人,亦不合"什"...  相似文献   

8.
<正>一、运用图画进行诗歌教学的原因1.自古诗画不分家,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就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含蓄,因为它"一字千金","简约而不简单",也因此诗歌鉴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图画的特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向浩 《特区教育》2011,(6):38-39
<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精读就韵味无穷、浅读却毫无美点.其间至纯至美的亲情,让我常常感动.以前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也一直都找不到其中的问题所在.第四次执教<散步>这篇课文时,我干脆大胆地采取了"放"的教学方法,反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洪静 《教师》2010,(25)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以往,对诗歌教学总是以条分缕析的解读,分割式的探究来破坏诗歌的美感,这是不可取的.朱自清说:"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我有幸聆听了龙岗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孙春成老师执教的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后反思,孙春成老师的这堂课,切中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盲点--如何进行初中诗歌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我一直处于懵懂之中:教什么?怎么教?在盲人摸象的探索中,我不知道我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真正从我的教学中学到了什么.而孙老师的示范课,恰...  相似文献   

13.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14.
听过一节《我的空中楼阁》的公开课,其教学程序是这样的:(一)学生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小屋,然后说说自己理想中的小屋;(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三)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课文朗读;(四)品味文章画面美、语言美。这节课以教师的音质美、课件的画面美、学生的积极活动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节课也引发了我对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隔与不隔的思考。多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媒体(或单一文字,或单一声音)而言,它可以通过计算机在人机的交互控制下,对文字、影像、声音等多种视听信息进行综合的采集、储存和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媒体,多媒体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对影像的灵活处理上,所以本文中的多媒体运用主要指的是多媒体中的影像方面的运用。所谓“隔”,一是指多媒体的内容与文本不符;二是指多媒体的运用隔断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浮于表面。所谓“不隔”,一是指多媒体的内容与文本相符;二是指多媒体能有效引导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到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吸引了学生和评委(有很多是非语文老师)的注意力。但恰恰是这些精美的画面隔断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甚至导致误读。课件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屋,不同环境、不同形式,但皆与文本中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谈读书与趣味的培养》中说,"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认识诗语——从文字入手鉴赏古诗,不外乎语言、情趣、意象三件事。读者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其次才是意象、情趣。这就要求读者熟悉中国古诗的特点。巧过语言关,需要熟练地掌握文言常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如"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将",名词动用,"率领"之意;"旗鼓",军队,借代的手法。惠洪《秋千》诗"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其中"断送"系古今异义词,意即  相似文献   

16.
谈以史证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想就以史证诗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第一点,以史证诗是中国诗学的方法和传统之一. 这一方面,往往适用于研究写实性的诗歌.以史证诗、以诗证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文学研究立场说,主要是以史证诗. <毛诗>是中国诗学的原始典范,开创了以史证诗. <毛诗序>注重以史证诗,往往以史--时事或本事--说诗. <毛传>注重解释诗歌赋比兴艺术. <毛诗>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因此是完善的诗学经典. 例如<燕燕>,<诗序>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戴妫)也.”<毛传>用了46个字,解释春秋时期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孔疏>由此进一步用<左传>等史料详尽解释.--这是以史证诗.  相似文献   

17.
<正>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花儿一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一堂成功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2011年3月上半月刊载有苏继红老师<"特点的归纳"要找准特点>一文(以下简称"苏文"),对笔者所写小文<特点的归纳>(以下简称"叶文")提出不同意见.观点不一致,学术有争鸣,这是好事,无须赘言.  相似文献   

19.
刘西平 《安徽教育》2012,(12):42-42
<正>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诗:"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诗词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语文课堂作为营造诗馨氛围、享受诗味情趣、提升诗化境界的主要阵地,其作用是  相似文献   

20.
青年歌手大奖赛,可以说是当代声乐演唱者和声乐学习者展示和学习声乐演唱的一个最佳平台.两年一届的央视声乐此赛更是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成为当代中国音乐事业中最耀眼、最悦丽的一道风景线.歌曲<亲吻祖国>和它的演唱者王丽迟时隔几年又出现在赛场上,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作为喜爱王丽迟的歌迷之一,我由衷的为她祝福,为她能取得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