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 在这一章中,教科书设置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五节内容.  相似文献   

2.
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性质的基础。学习本节课有助于学生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空间观念。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实物到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3.
展开与折叠     
《中学数学月刊》2011,(7):43-44,63
本节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获取常见几何体的某些几何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第四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它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节,它在本章中起着开启新课的作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进入图形中的轴对称世界,深刻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学习与探索,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至深,为后面学习抽象的轴对称图形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是初一《数学》(上)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是在继小学了解了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中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在本章教材编排顺序中起开头的作用,在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进一步认识实物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许多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抽象成立体图形;同时,懂得立体图形都是从实物中抽象而得的,使学生对物体…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教材提供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教材首先出示文具盒、墨水盒、魔方、易拉罐、足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2、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运用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2)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难点: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展开图中,各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正>《认识图形(二)——平面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中的教学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教学内容。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教材先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平面图形,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学生在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  相似文献   

10.
高世贞 《中学理科》2004,(11):84-86,104
本讲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几何体及构成立体图形的点、线、面的一些性质;会对常见几何体进行不同的分类;了解物体的三种视图;从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2.教学内容特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旋转的概念和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理解对应点到旋转  相似文献   

12.
赵静 《学子》2013,(6):75-76
一、走入教材1.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线的认识"是传统的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内容,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可以初步接受图形分类的思想。本节教材安排了认识和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及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三方面教学活动。(1)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2)注重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3)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一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4.
《海南教育》2013,(6):70-71
<正>教学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2.教学内容特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旋转的概念和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理解对应点到旋转  相似文献   

15.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生:左边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有6个面。师:图2中的两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生: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在比较、辨析中明确"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的标准,也有了推导长方体的其他特征的依据。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条件.《三视图》选自人教版《数学2(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复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复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同时对立体几何中几何体的直观图、面积、体积以及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我通过巧妙整合基础知识,细致归类解题方法,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了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本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视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圆柱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时,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可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一、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  相似文献   

18.
一、说教材: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是七年级《数学》上,华东师大课本P128-131页中继“立体图形”之后,在“平面图形”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本章节由于与学生生活的空间图形紧密联系,所以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在观察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常见几何体及平面图形等内容的理解,对操作、识图、画图等技能的掌握,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  相似文献   

19.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知识,教科书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相似文献   

20.
朱金春 《教师》2010,(31):68-71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数学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2)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