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话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者概括介绍了有关儿童早期说谎概念的界定、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的分类及动机、儿童早期说谎的认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分析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之上,建议从社会学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一步考察成人对待儿童说谎的态度,说谎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前儿童社会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者概括介绍了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的定义、儿童对说谎的认知、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儿童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以及儿童谎言的分类和儿童说谎的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现有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从而建议可在社会学视野下进一步考察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当前儿童的社会和道德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道德认知判断的路线,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研究,创立了当代德育界最具影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道德脱去"上帝"的外衣,用纪律来约束人的行为。本文论述了纪律这个道德的首要要素及如何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而道德认知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上。道德判断又可以从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和道德内容两个维度加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临床访谈法对65名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不同的故事情景下,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的理解更多根据事实判断;3-4岁是幼儿对说谎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教师情感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道德教育而言,在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诸种因素中,情感因素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影响最大。教师情感具有的德育价值具体表现为:通过情感解读儿童的道德世界,涵养儿童的道德生活,护佑儿童的道德行动,从而使儿童成为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国家对对学前教育政策作出调整,幼儿德育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启蒙阶段,家庭德育具有重要启蒙作用且伴随幼儿终身。学前儿童的道德现状存在功利性观念和德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实质性,落实到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上还有实际差距。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e-telling abilities is considered to be a social and cognitive milestone. While occasional lying i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the use of frequent, antisocial lies as a maladaptive problem-solving mechanism can indicate behaviour problems. Since lying is often considered a moral transgression, researchers should examine l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theory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reasons for lying, which may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ronic lying develo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namely the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MD) could not only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children’s justifications for telling common lies, but also atypical, antisocial lies.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how MD may be applied to explain children’s justifications for lying, especially antisocial lies, and how adults can address MD by modelling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truth-telling, to promote honesty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体验教育的原则看道德体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道德体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体验教育要注重引发和增强学生对道德生活的直接感受的直接感受性原则;注重引发学生在知、情、行等方面整体性互动的整体性原则;给学生一个充分体验过程的过程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权利的自主性原则,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贯彻这些原则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在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肩负着道德教育的责任。大众传媒通过提升受众的道德认知能力、内化道德观念和外化道德行为来发挥它的德育功能。然而大众传媒在德育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受众主体性的解构、"后现代传媒"对现有道德体系的反动以及媒体渲染引发的道德恐慌。大众传媒视域下德育效果的提升路径为: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升个体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对媒介工具使用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cerns two classroom conversations about a moral dilemma presented in a fable. The conversations were studied as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moral understandings of young children. Two groups of primary-aged children (6 and 7 years old)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ettings discussed the conflict between a porcupine and a family of moles in ways that differed from other student discussions recorded by the author. In the first classroom discussion, students objected to the terms of the dilemma itself; in the second, students expressed concern for the character who is typically perceived by children as unsympathetic The two conversations raise ques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group deliberations about moral problems, and these lead to a broader discussion about the goals and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young students.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假大空”是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界研究多从道德教育外因开出“处方”试图“根治”,但效果不很明显。文章将道德悖论研究的成果“移植”入道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内因出发,提出重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的方法路径,对道德教育未来取向具有方法论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网络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对德育教育的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