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翻译中的七种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基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理论下《红楼梦》英译本中隐喻的两种功能,即隐喻的修辞功能和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对哈斯宝的研究,首先是受到材料的限制。迄今为止,我们只知道哈斯宝把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部分,用蒙文节译成四十回的另一部作品,他称之为《新译红楼梦》(下简称《新译》)或《小红楼梦》,并在每回后面加了回评,还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又为十二钗作了十一幅画。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文献看,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的几种英译文,希望通过讨论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国内少数民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在蒙古民族中,大概从嘉庆、道光年间就有人评论并开始翻译这部作品。目前,我们发现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新译红楼梦》现有三种蒙文抄本:现藏内蒙古图书馆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抄本;现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光绪五年(1879)抄本;现藏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的甲寅年(1914)抄本。  相似文献   

10.
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元功能的一种,依靠语气、情态和语调来实现。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第四回,可观察语言人际功能实现的过程,并推断当时语境、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以加深读者对《红楼梦》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无疑是小说巨子,其《红楼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他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对《红楼梦》中的《西江月》(无故寻仇觅恨)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深度剖析,可加深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信息传递.论文运用变译理论对霍译本的文化负载词传译进行分析,意在证明变译发挥译者主体性,以译语读者为导向,通过表达形式的改变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译.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以众多人物的悲惨结局铸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品,死亡在小说中挑起了无与伦比的脊梁支柱,《红楼梦》的评点家以死亡书写为基准,证实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以《红楼梦》的评点为角度,力图从死亡在小说评点中的道德寄寓,死亡在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价值,死亡在小说叙事中的结构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启发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意蕴深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文学巨著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众多之说中,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即“《红楼梦》不是用某一两种主题所能概括得了的.如果非用一种主题来概括不可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它表现了作者对人、人的价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种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本文在这里并不想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全面的概括(这也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而只是想从某一角度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前辈及同仁指正.《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中就曾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是“大旨谈情”的,并且我们从全书所写内容来看也是如此,作者并没有蒙蔽我们.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将《红楼梦》划归“人情小说”,是十分有见地的.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情”书,它不仅抒发了情,描写了情、表现了情,而且以情为旨归,以情为衡量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情在《红楼梦》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整部《红楼梦》就是用情谱写而成的.《红楼梦》的知情者脂砚斋曾说“雪芹哭成此书”.这里不说写成此书而说“哭成”,可见曹雪芹写此书时用情之真、之深了!那么,《红楼梦》中所抒发的、描写的、表现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呢?首先,《红楼梦》抒发了儿女之真情.这里所谓儿  相似文献   

16.
高鹗的《红楼梦续》和温皓然的《红楼梦续》都是曹雪芹《红楼梦》的续书.虽然两本续书都展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但是从主题解读接受、人物发展结局和叙事艺术手法三个层面进行细致比较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两本续书在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性别以及阅历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著《红楼梦》是胡适先生1921年《红楼梦考证》得出的结论,也成为此后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主流说法.但在此前是不确定的,此后也有不同看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更是异说叠出,乱人耳目.本文大致依时间为序,梳理了有关《红楼梦》作者的种种异说,并提出了自己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对于《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通常局限于以翻译领域里的某一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而很少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分析译本之间的差异。试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经过研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确可行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