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主要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工业革命,电力革命.还有新技术革命。这三次革命的最大意义是推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快速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力量的强大,而本文所提到的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是在前三次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在建筑工程中无论是防水、施工、或者混凝土等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防水施工技术,丈沐积混凝土技术、施工钢筋技术、连接施工技术。这些新技术几乎已经涵盖了建筑的全体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推广新技术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吸收这些新技术,而且在其基础上研究发展其他方面的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施工技术具有世界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灵活的数据统计与辅助决策、信息推送与主动服务、智能化的设备运行管理为特点,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使教育信息化服务进入了智慧校园全新发展的阶段。提供教育系统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伊然 《今日科苑》2005,(4):54-55
随着融合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人信息化社会。物质、能源与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艳 《科教文汇》2009,(36):54-55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以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它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图书馆界都在思索以何种姿态进入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5.
一、从新技术革命看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迫切性。新技术革命源于30、40年代的理论突破,50、6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70年代后期有了重大进展。目前,新技术革命正以方兴未艾的势头席卷全球,迅猛发展。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几乎都这样预言:90年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将以新技术革命为动力,开创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产业革命也会随之形成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新技术革命优势已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部门产生鲜明的发展效应。日本把新  相似文献   

6.
史文颖 《科教文汇》2021,(11):45-46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新技术革命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席卷了人类的生活。在全面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教育事业的信息化也需要理念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深度融合,激发教育潜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线上授课一方面解决了远距离无法面对面讲授的困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线课程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促使教育工作者们思考教育的本质。该文以在线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在线教育的建设历程与互联网授课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困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提出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技术能拓宽公共危机信息采集渠道、提升公共危机信息处理能力和优化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情势。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信息基础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化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须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完善:统筹规划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布局危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危机信息资源建设水平;整合资源强化危机信息共享程度;官民合作促进危机信息有序传播。  相似文献   

8.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各国的挑战,归根到底是一场知识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如何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人才的培养和全社会智力开发,这无疑是我们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的关键。但是,我们的同志片面地强调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和分散化这两个特点,以为面向未来的教育仅仅意味着电脑的普及。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股“电子计算机热”,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做冷静的分析。有些同志把新技术革命理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行业建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新技术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以及社会发展所需。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其次分析了工业化建筑信息化建造新技术的优势;最后探讨了应用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若能在其中取得先机,都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信息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战略对推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夏青 《华夏星火》2014,(8):26-31
相对于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特征的工业化思维而言,互联网思维正通过对市场、用户、产品以及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把人类带入一个以开放、平等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一、技术进步和在现代化管理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动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生革命都是在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下产生和发展的。从制火技术、蒸气机、原子能到微电子技术,都离不开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力量,都是重大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人类社会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促成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一体化,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品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竞相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一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正把人类的经济生活推向一个新阶段,使得人类更加繁荣富裕。有人将这个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还有的人,尤其是经济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相联系,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甚至在西方有人称传媒为列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传统权力之后的第四大权力。传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  相似文献   

15.
一场新的世界技术革命正在蓬篷勃勃地兴起。以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新材料、新能源、遗传工程、海洋工程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须导致社会生产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西方学者预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人类正由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知识、智力社会,亦即大量生产知识的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其来势之猛、影响之深、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远远超过了历次的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方军 《学会》2001,(7):37-39
有人说中国电视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危险是来自1946年诞生的并被人们称为"电脑"的电子计算机,理由是因为有了电脑才有了互联网,有了互联网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所谓的"信息时代",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是网络带来的,而并非电视,于是一些电视人开始醒悟,中国电视走过了40年却没有把人类带上信息高速公路,难道电视真的风光将尽、毫无作为了吗?面对迎面而来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面对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态势,作为从事信息传播的我们不禁为之惊叹而且难以坐视风雨,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审视并梳理新技术背景下的电视走势.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新时代。图书馆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旧的模式被打破,网络化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将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一场革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跨世纪的图书馆网络事业首要任务是加快知识、信息的积累和传播,更要加深对现代信息网络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是图书馆不久的将来。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0)
数字媒体技术是随着我国的数字媒体行业及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渐的成长起来的,是我国文化信息传播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从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优势开展探究与讨论,并且对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方面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及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场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而带来的革命,使信息化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张燕 《科学中国人》2011,(15):56-57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