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进程和数字博物馆概念的讨论进行简短的回顾,之后深化对数字博物馆内容定位、服务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包括网站建设形式、信息的组织标准、网站的可扩展性、网站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对象和综合管理模式。然后对10个数字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对国内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信类博物馆是以电信行业发展为主题,收藏、保管、展览、研究电信文物的专门机构。本文将我国现有的电信类博物馆按隶属单位、展示内容、展示逻辑和馆舍建筑等几种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梳理。目前电信类博物馆在参观途径、观众构成、展陈、藏品、社教和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除客观因素外,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博物馆缺乏清晰的办馆目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课程是影响博物馆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基于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博物馆课程研究集中于课程特点及实施意义、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开发模式与优化路径等方面;国外博物馆课程研究主要集中于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馆校合作开发等领域。国内外关于博物馆课程的研究成果虽然在内容、方法和结论上具有共性特质,但是在研究阶段、主题聚焦程度、分析范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国内外博物馆课程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主旨逐渐回归到“以人为本”、研究内容更加注重探索博物馆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鉴于此,建议未来博物馆课程研究要细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加强理论深度,依据新时代我国博物馆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和高质量博物馆课程开发的迫切性开展本土化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为数不多的、能与受众直接沟通的媒介,虽然小众,但传播内容真实形象、纵观古今,传播方式倡导多感官认知和身体交互,由此在学习、社交和崇拜三方面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媒介优势。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的这些潜在优势尚未完全释放,究其根源在于专业化程度不高。为此,需要更新认识论以弥补理论和实践的断裂;在整体论视阈下通过关联需求和重组业务提升专业化水平;基于观众立场廓清博物馆学科并提出中国方案。促使博物馆经由专业化发挥其独特的媒介潜能,从根本上帮助破解国人全面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博物馆事业过于偏重于科学中心的发展,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一类型。本文提出:因科学工业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的独特优势,中国的科学博物馆应补上这一课,大力建设科学工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培育具有卓越特性的科技馆群体是促进科技馆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国内外博物馆领域追求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整体概述,重点梳理卓越绩效模式在欧洲博物馆的应用,以及美国博物馆联盟卓越认证的进程。结合国外科技馆追求卓越的实践经验,厘清卓越科技馆的内涵外延,有助于在现有的科技馆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卓越科技馆评估路径,为培育卓越的科技馆群体,促进现代科技馆体系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STEM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两方面论述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未来航海家STEM系列课程”为例,剖析了博物馆STEM系列课程的设计开发路径,以“渡河的工具”子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探究”“实践”三大核心理念有机融入博物馆STEM课程设计中,并对课程实施的难点进行反思,为将STEM教育整合融入我国博物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工业遗址博物馆和工业企业博物馆两类博物馆为例,探讨不同类型工业博物馆的建设路径。在界定两类博物馆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在文化塑造方面的异同,讨论两类博物馆的工业文化塑造模式,以期为两类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场馆是家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域,而家庭也被列为场馆教育的核心面向。针对场馆究竟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问题,本研究从场馆教育者的专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和加拿大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情况,寻求跨文化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场馆的教育理解和期待、家庭与场馆的教育动机以及家庭行为与场馆支持三个方面的深度比较,研究显示中加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特点各有侧重。无论优势,还是缺陷,都有共识和差异。在取长补短的意义上,我国场馆和家庭分别获得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学校作为馆校合作的新模式,是美国中小学教育校内外融合的新视点。本文对美国博物馆学校联盟(NAMS)推广的一套K-5课程,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NAMS课程具有四个特点:构建系统化的K-5课程体系;对接课标设计博物馆特色课程;精选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基于此,NAMS课程对我国馆校合作工作提供了如下启示: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建立长期稳固的保障机制;基于课程标准与博物馆资源培养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领域的馆校合作课程内容;通过基于实物的项目式教学实施课程。  相似文献   

11.
黄少明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132-135
介绍我国早期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共生共长的历程。列举早期图书馆在收集、保存、陈列、展出文物,创办公立博物馆,培训博物馆人才,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促进博物馆事业走向进步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认为早期图书馆附设的博物馆应被视为我国整个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水族达人训练营”活动为例,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确定和实践及研究资源的获得等角度,探讨博物馆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提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研究情境的构建。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从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到建设博物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拓展现有馆校合作项目,深化博物馆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是博物馆的基本特质之一,尽管博物馆对外也存在排斥行为,其包容性仍在博物馆的发展中不断展现和加强。发挥博物馆的包容性特质,应做到在坚持本馆藏品政策的前提下,做到在藏品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扩大观众服务的受众范围,确定展览主题时更积极地介入社会重要议题,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中发挥其自身功能,以推动社会包容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经蓄势积淀、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资源丰富,研学旅行市场需求旺盛,但在高校博物馆研学课程建设和研学配套资源供给方面存在欠缺,影响高校博物馆高质量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本文从立足独特馆藏资源、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加强研学课程开发、优化研学配套资源供给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的优化策略,以期打造高质量的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充分释放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潜能。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统领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观众研究为基础,指导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新兴数字技术为突破,强化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图书馆馆誉的内涵及特征,论述了塑造良好馆誉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馆誉建设的一些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8.
Museums present different contexts for learning, particularly when compared with places such as schooos, universities and libraries. They have been described as free-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visited by a broad range of people. Museum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pe identities—through access to object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visitors see themselves and their culture reflected in ways that encourage new connections, meaning making and learning. However, across the world museums are finding themselves competing with other leisur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 world. The long history of audience research in the cultural sector demonstrates the interest museums have had in their visitors over tim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udience research in museums,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it operates, and describes the processes of audience research through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drawn from the work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Audience Research Centre. It is argued that the shift in museums from mission-led program development to balancing content and audience needs through a transaction approach requires a broader research-focused agenda. While traditional ways of conducting evaluations are necessary and useful, to remain viable audience research needs to be more strategic, working across the sector in new ways and utilising new methods. How programs impact on users and facilitate learning about a wide range of key issues that museums are concerned with is a leadership role that audience research can take across both the cultural sector and other free-choice learning contexts. To achieve this, a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pproach is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audience research in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场馆教育内涵与功能的教育争议主要源于历史发展的民主进程和场馆教育学科视角的差异。通过反思教育与学习的本质演进,场馆应当更具包容性,并且与现代教学理论相关联。场馆与学校、家庭等主体的关系也应当服务于后者动态和变化的需要。在数字化时代,场馆教育要正视技术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挑战,科学地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当转变借鉴模式,基于本土环境探索适合自己的场馆教育。当展望未来时,我们会发现场馆教育正在向学术化、学科化和理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