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现行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第26课“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课堂教学中,对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是课堂教学总结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教师教学用书为此专门设计了表格,要求学生对比掌握二的“历史背景”、“统一的道路和统一的中心”、“统一的中心人物”、“统一进程中对奥地利的态度”、“统一后的特点”以及“不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洞穴故事”的先河。其后,中国洞穴故事多以《桃花源记》为范本进行演绎,这些故事虽然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却在思想境界上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但是依然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相似文献   

3.
4.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历史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广大教师也加强了对新教材编写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并认真探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但在教学案例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教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担任《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有幸成为该综合课程一线的实践者。在边学边教边思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设置的深远意义和担负的重任,既为课程的先进理念和教学中可喜的变化高兴,  相似文献   

8.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末以来,一系列“主旋律”军旅小说接连推出,《突出重围》(柳建伟)、《波涛汹涌》(朱秀海)、《DA师》(王维等)、《惊蛰》(王玉彬,王苏红)、《沙场点兵》(邵均林黄国荣郑方南)等,持续成为被传媒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这些作品也几乎都有相应的电视剧版本,且大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下极高收视率。受到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如此厚爱,同时又赢得民众如此的欢迎,表明这批军事题材的作品不但契合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也呼应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情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不仅将鲁迅极富隐喻色彩的寓言故事成功地转化为了雅俗共赏的小说样式,而且以其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感知,创造性地在现代文学之中塑造了一个与"男狂人"遥相呼应的"女疯子"。《狂人日记》选择了较为开放的时间形式,"男狂人"怀揣着寻找真的人的鸿鹄之志;《金锁记》采用了较为封闭的时间形式,"女疯子"携带着寻找真的心的哀惋忿恨。  相似文献   

12.
13.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5.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6.
刘圣明 《教书育人》2005,(11):35-35
威信即声威与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辞海》有威信条目:“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威信,贵在有“信”,有“信”才有“威”,这里的“信”指:信用、信任、信服和信赖。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育自古就有,过去教育讲“六经皆史”即六经都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后来“六经”扩展到“十三经”,其中的《尚书》、《春秋左传》的内容都是历史。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门基本的学科。后来的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多年的时间里,历史学都是一门独立的很受重视的学科。为什么自古以来历史课、历史教育就备受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这样说并不是说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不重要,而是强调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也是强调历史…  相似文献   

18.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佳伟 《现代语文》2006,(12):127-127
笔最近翻阅《新华字典》(第10版,2004年3月北京第210次印刷,印数50万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8月北京第342次印刷,印数20万册)、《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2001年11月第6次印刷,印数24-26万)等工具书时,对其中几个字词的释义和注音产生了疑问,现对其稍加分析,恳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